又有医生因“飞刀”被患者举报引发业内关注。
7 月 25 日, 有网友在“问政江西”平台投诉丰城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医生“乱收费”,称手术期间被要求私下支付5000元专家劳务费,且术后被“强迫请客吃饭”。
◎ 江西省在线问政平台“问政江西”。/ 图:官网截图
“飞刀”,这一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称呼,是医疗行业中对“医生异地执业手术”的一种非正式称呼,通常指大城市医生利用休息时间乘坐飞机等交通工具前往外地医院进行手术。
丁香园一项覆盖3000多名医生的调查显示,55%的医生表示所在医院存在“飞刀”现象,近三成医生曾参与其中。
然而,这一缓解基层医疗资源短缺的方式,长期游走于灰色地带,“飞刀”手术引发的医疗纠纷和举报并不少见,多次上了新闻热搜。
“飞刀”医生之困:被举报是常态
过去,面对医生“飞刀”类似投诉,卫健部门态度多倾向患者,大多都是以医院或专家退钱、涉事医生被处理收场。
2019年9月,山西洪洞县某医院因条件所限,建议脑梗患者自付万元请北京天坛医院专家手术。家属同意且手术成功后反手举报,导致医院退费、神经外科主任停职;
2020年11月,黑龙江大庆第五医院经患者同意,邀请哈尔滨专家前来手术,患者支付3700元“飞刀费”后不满手术延后,举报医院违规收费,最终退回费用;
2021年7月,上海专家前往河南滑县新区医院为患者做斜颈手术,术后家属向媒体曝光该专家收取3000元红包,最终退回;同年9月,河北衡水武邑县医院,一名子宫脱垂患者家属支付了13000元的外院专家会诊费,出院后投诉,也是全部退回......
这次,丰城市卫健委打破了这一“惯例”,为“飞刀”医生撑腰。
调查确认,争议费用实为“外请专家费”,且外请专家参与会诊手术不违反法律规定。也就是说,这台“飞刀”手术收费不仅合情合理也合法,医生、医院都没有错。
◎ 丰城市卫健委的回复。/ 图:官网截图
这则回复很快在医疗圈引发热议,多数医生拍手称赞,“终于看到了一丝光亮”。一位不愿具名的县级医院外科医生表示,争取“飞刀”专家本就艰难,很多时候还是依靠科室带头人的人脉资源。
隐藏在举报背后的真相也逐渐清晰:是患者及其家属主动要求聘请“飞刀”医生,自愿承担相应费用,签好了相关同意书,而且这位“飞刀”医生和这台“飞刀”手术已在医院备案并知情同意,结果患者事后反悔,采取过河拆桥式举报。
不少网友对丰城市卫健委的回复表示支持:
“飞刀的存在本身就是给大部分普通人更好医疗资源的一个途径”
“只要是消费者知情,没有隐瞒,我觉得都是合理的”
“能飞刀,才5000,偷着笑吧,自己去外地求医,车费食宿都不止5000”
......
只是39深呼吸发现,丰城市卫健委这条回复帖子在8月14日尚能正常查看,但目前已经被悄悄删除了,这让人不得不多想。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飞刀“需求巨大
医生“飞刀”并不是现在才有,其产生主要源于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多层次医疗体系建设不完善。
优质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大城市。《2024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三级医院仅占医疗机构总数的0.35%,却集中了45%的医疗设备和53%的高级职称医师。
巨大的需求涌向三级医院。国家卫健委披露的数据,2024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89.5亿,其中三级医院占比高达52.3%,而基层医疗机构仅占26.7%。神经外科、胸外科、肝胆外科、心血管外科、骨科、介入治疗、整形美容等科室有自己绝活的高等级专家,最受患者欢迎。
◎ 做手术。/ 图:veer
值得注意的是,丰城市卫健委在回应中还直面了“飞刀”医生现实需求,强调了“飞刀”医生的社会价值,直接肯定医院外请“飞刀”医生是“解决患者就医的便民之举,也是很多基层医院的通行做法”。
专家会诊“飞刀”,可以使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市县级医院,可以让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患者以最低成本接受更高水平的医疗救治。
安徽患者家属林冬(化名)算了一笔账:“父亲肺癌第一次手术是请上海专家过来我们县医院做花了1.5万,复发后我们带他飞去北京做二次手术,算上交通、住宿费,花了三四万,父亲舟车劳顿,来回奔波被折腾得够呛。”
“飞刀”专家在打开生命通道的同时,还能一定程度上减轻大医院的压力。申请外援的当地医院,有了知名院名家“飞刀”的加持,能够更好地吸引并留住本地患者,增加医院的收入,促进院际间技术交流。对于当地医生来说,专家“飞刀”时作为助手参与配合,也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多位医疗行业从业者表示,医生“飞刀”本质是市场对医疗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能够实现患者、基层医院、专家及所属大医院的多方共赢。
亟待建立透明规范的收费机制
尽管“飞刀”具有现实合理性且需求认知度在提升,但其引发的纠纷为何依然频发?核心症结在于法律与政策支持的长期缺位,迟迟未能建立透明规范的收费机制。
1999年《执业医师法》出台后,“飞刀走穴”一度被定性为非法执业行为。其规定,医师必须在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医生若去其他医院会诊、做手术,必须要拿到会诊单。如果医生“飞刀走穴”,产生的医疗责任,则由医师所在的医院承担。这导致医院普遍不敢鼓励甚至严禁医生私下 “飞刀”,最早一批的“飞刀”医生中很多人已经不敢再拿职业生涯冒险了。
2005 年 7 月 1 日施行的《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规范了医生外出会诊的流程,并指出:会诊中涉及的治疗、手术等收费标准可在当地规定的基础上酌情加收,加收幅度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这让接到外院手术邀请的医生,有了一丝底气。
◎ 《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出台。/ 图:官网截图
直到2022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正式实施,明确了医生“多点执业”的合法性,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确立了医师“多点执业”制度。至此,医生“飞刀”行为成功转正,得到了法律支持。
我们应该看到,尽管现在法律允许医生“飞刀”,但是,“飞刀”手术的收费标准、收费流程等仍缺乏统一规范。
目前,有的地方实行政府指导价, 比如福建省院际会诊(省外副主任及以上医师)价格600元/次,比普通门诊诊查费(主任医师)高12倍;有的地方则由医院自主定价,如北京、广东、重庆医院等地公立医院参照特需医疗或个性化医疗管理定价,普遍在在600-1500元之间。
经查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官网显示,高级职称医师院际会诊价仅200-300元/次。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2022年)公示价格为1000元/次,但允许“特殊情况协商”,且不含差旅费,也不适用于异地专家会诊。
业内人士指出,全国“飞刀”手术收费混乱,使得“飞刀”医生仍存在不小的法律风险,很容易陷入私下收费、收取“红包”的举报之中。
丰城市卫健委虽认定医生医院流程合规,但仍未能明确“外请专家”的收费标准。全国范围内,这份已出台近20年的《暂行规定》,仍然是规范中国医生“飞刀”唯一可依的、不够清晰的法规。
不管怎样,丰城市卫健委的此次表态,到底还是为困于灰色地带的“飞刀”投射了一缕阳光。它不仅仅是对一次具体投诉的回应,更是对现实医疗资源流动困境的制度性松绑释放信号——当患者知情权与医生合理劳动价值同时被尊重,当收费标准和责任归属在法规层面得以明确,“飞刀”才能真正成为连接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需求的坚实桥梁。
业内呼吁推进“飞刀”医生规范化管理,建立透明规范的收费机制,既让“飞刀”医生能够名正言顺地收取自己的劳动所得,也让患者对费用一目了然,减少灰色空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均为化名)
参考资料: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2号)《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
[3]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官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官网.
作者|葵葵
排版|深深
封面|全景视觉
首图|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