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爱哭
不知道我妈从哪听到的
我眼睛底下的痣是泪痣
把痣“点了”就不爱哭了
泪痣不泪痣暂且不提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身上长了很多“小黑点”
网上一搜:“黑色素瘤、皮肤癌”
别急!
“痣”与“瘤”是有区别的
我来教大家怎么分辨
黑色素痣与黑色素瘤
黑色素痣(良性)
本质:黑色素细胞在真、表皮及交界处聚集形成的良性增生。
特点:颜色均匀(棕/黑)、边界清晰、对称、表面光滑、生长缓慢(随身体等比例缓慢增大)。
类型分为:
后天痣:最常见,儿童期新发,通常小而规则
Ps:特殊部位:如手掌、足掌、腰部、腋窝、生殖器等部位的色素痣由于长期摩擦刺激,出现恶变的风险相对更高。
先天性痣:出生即有,根据大小分为小(<1.5cm)、中(1.5-20cm)、大/巨大型(>20cm)。
Ps:越大越厚的先天性痣,未来发生恶变(变成黑色素瘤)的风险相对越高,需要定期专业监测,尤其先天性巨痣,需尽早制定治疗方案。
黑色素瘤(恶性)
本质:黑色素细胞恶变形成的皮肤癌。
特点:儿童极罕见,但进展快、易转移。
高危因素:巨大先天痣、黑色素瘤家族史、免疫缺陷、发育不良痣综合征、过度日晒。
关键鉴别点:ABCDE法则
A:不对称(Asymmetry)——痣的两半看起来不对称,对折起来不能重合。良性痣通常对称。
B:边缘不规则(Border)——边界模糊不清、呈锯齿状或有缺口。良性痣边界清晰光滑。
C:颜色不均(Color)——一颗痣里有多种颜色(如棕、黑、红、白、蓝)。良性痣颜色通常均匀。
D:直径>6毫米(Diameter)——但注意儿童黑色素瘤有时可能小于6mm,所以大小不是唯一标准,变化更重要。
E:快速变化(Evolving)——关注痣在短期内(几周或几个月)是否发生以下变化:
大小明显增大(与身体增长不成等比例)。
形状或轮廓发生改变。
颜色改变或出现新的颜色。
表面变得凹凸不平、隆起、结痂、出血、渗出液体。
痣发痒、疼痛或触痛。
如何监测就医
日常监测
定期检查全身(含头皮、足底、隐私部位),用手机拍照+尺子记录可疑痣。
关注“丑小鸭痣”(与其他痣明显不同者)。
就医指征(立即就诊)
符合ABCDE中≥1条,尤其 “短期变化及快速生长”。
痣出血、溃烂、瘙痒或疼痛。
巨大先天性痣(>20cm)或家族黑色素瘤史。
诊断金标准
皮肤镜初筛 → 手术完整切除→ 病理活检确诊。
治疗方案
激光治疗(直径<3mm)或手术切除(位于手足等长期摩擦部位以及影响美观的痣,巨痣等)
预防关键
做好防晒:紫外线是重要诱因。避免10:00-16:00暴晒,婴幼儿优先物理遮挡,儿童专用SPF 30+防晒霜 + 物理遮蔽(帽子/衣物)。
避免刺激:不要用手搔抓、针挑,避免使用化学腐蚀剂等。
本期封面
杨俊澜
皮肤科
住院医师
擅长青春期痤疮治疗及管理,皮肤激光治疗(瘢痕、血管性及色素性疾病);对湿疹、荨麻疹、脱发、白癜风等儿童常见疾病有一定研究;掌握皮肤肿物切除及美容缝合。
素材:皮肤科 杨俊澜
排版:宣传科 阎一宁| 审核:宣传科 杨馥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