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三伏祛湿进行时,艾灸辅助摆脱“湿”态困扰!

俗话说“一湿百病生”,在传统中医理论里面,湿气被视为“万病之源”,特别是在潮湿的夏季,或是人们贪凉饮冷的生活习惯下,湿气更容易在体内积聚,进而可能引发身体沉重、肠胃不适、困倦乏力等一系列状况。

当下正值夏季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极为旺盛,人体毛孔张开,气血流通顺畅,正是排出体内湿气的好时机,建议大家抓住这个黄金时期合理排湿。如果你对艾灸感兴趣,欢迎加V:yimuai 交流艾灸。

一、湿气从何而来?

湿气的产生有内外之分,仿佛身体被一张“潮湿的网”从内外两个方向紧紧包围缠绕。

外湿主要源于外界环境的侵扰。夏季雨水频繁,湿度较大,若长期处于阴雨连绵的气候之中,或是久居空调房、地下室等潮湿之地,湿气便可能会逐渐侵入身体。

此外,淋雨涉水后未及时擦干,或者出汗后衣物潮湿却未及时更换,也可能会给湿气可乘之机。不过,更为常见的是外湿与其他“邪气”相互结合,比如风湿可能会引发关节不适,暑湿可能会导致夏季困倦,这些组合攻击往往让身体更难应对。

内湿则是身体内部失衡的产物,通常与脾胃功能相关。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负责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若先天脾胃虚弱,或者夏季贪凉,过食冰饮、啤酒、肥甘厚味等,则容易导致脾胃超负荷工作,运化能力下降,水湿难以正常代谢,便可能在体内形成内湿。

内湿生成后,会依据体质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脾胃虚寒者多为寒湿,通常表现为怕冷、腹泻;体质偏热者易成湿热,往往伴随口苦、便秘等反应。这些湿气常聚集在中焦(腹部)和下焦(盆腔),可能引发腹胀、便溏、白带异常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湿气并非一成不变,它可能会不断演变。若在体内停留时间过久,严重时可能会化为水湿,导致水肿。这些都是湿气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也使得调理难度逐渐增加。

二、传统中医方法如何祛湿?

面对湿气的困扰,传统中医方法祛湿讲究“辨证施治”,如同治水既要疏通又要堵塞,既要排出已有的湿气,又要减少新的湿气生成。而三伏天阳气旺盛,此时祛湿能借助自然之力,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当湿气在体表时,可采用微汗法。比如喝杯热茶后适当活动,让湿气随汗排出,而三伏天轻微出汗就是身体的自然调节方式。当湿滞脾胃时,可使用芳香化湿的藿香、佩兰,或苦味燥湿的苍术、厚朴,助力祛除湿气,帮助解除脾困。若湿在下焦,则可尝试利湿法,借助茯苓、薏米等帮助湿气排出。

然而,湿气引起的身体不适往往难以调理,中医调理过程中通常多法并用,发挥合力。例如经典方剂三仁汤、参苓白术散都采用了化湿、燥湿、利湿并用的方法,从多个渠道助力排出湿气。三伏天用中医方法调理,能顺应身体代谢旺盛的特点,加速湿气排出。

此外,还可以从源头着手,助力减少湿气生成。脾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乃“生湿之源”,通过党参、白术等药材可辅助增强脾的运化能力。同时,建议尽量少吃甜腻、生冷食物,减少脾胃负担,从而有助于减少湿气产生。

三、艾灸有助于温通助阳

在传统中医养生中,艾灸是祛湿的好帮手,尤其适合三伏天。艾灸顺应“天人相应”理论,借助自然界阳气,通过温热刺激助力疏通经络、温煦阳气。

艾灸的原理源于“温能散寒,热能除湿”。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艾灸产生的温热可通过穴位进入身体,既有助于驱散寒湿,又有助于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常用的祛湿穴位有脾俞穴,艾灸此处有益于健脾助运,减少湿气的生成;关元穴有助于温补肾阳,帮助蒸腾水湿;足三里穴作为养生要穴,有助于调理脾胃,让气血生化有源,间接减少湿气积聚。

操作时可选择温和灸,这种温热刺激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局部气血循环,让湿气更易排出,在中医理论中,这种艾灸方式较适合寒湿体质的人,比如平时怕冷、舌苔白腻者。在三伏天艾灸,或许能更好地帮助身体抵御湿气侵扰。

此外,艾灸祛湿也需配合生活方式调整。艾灸后要尽量避免立即吹风受凉,不喝冰饮,否则可能会抵消温热效果。同时,坚持清淡饮食,适当运动,有助于让艾灸发挥更大作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三伏祛湿进行时,艾灸辅助摆脱“湿”态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