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营养过剩时代,专家教你如何正确“贴秋膘”

俗话说:“秋风起,贴秋膘。”过去,人们认为夏季食欲差、摄入少,秋季气温下降后,通过食用肉类等高蛋白食物补充能量,为寒冬储备营养。但在如今食物供应充足、营养过剩问题普遍的时代,又该如何认识“贴秋膘”的传统观念呢?记者就此采访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祁双林,专家提醒,需要结合现代健康需求重新审视,并作出具体指导。

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中医养生原理,秋季是通过适度进补来修复、调和人体脏腑功能的理想时段。目前立秋已过,但三伏天的余温却尚未完全消退,人体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依旧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此时,若盲目“贴秋膘”,不仅难以达到养生效果,反而可能因饮食不当给身体带来负担,损害健康。

2023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数据显示,我国超过50%的成年人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所以“贴秋膘”因人而异,体重偏低、体质虚弱的朋友是可以“贴秋膘”的。还有一部分人,盲目“贴秋膘”反而可能增加健康负担!

1.肥胖与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此类人群若盲目“贴秋膘”,导致热量摄入骤增,会加重原有病情。日常饮食需以清淡为主,优先选择易消化、低热量、低胆固醇且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切不可刻意增加食量。

2.老年人与儿童:老年人消化功能逐渐衰退,儿童消化系统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二者消化能力均相对较弱。若短期内大量摄入肉类,易引发消化不良、积食等问题。因此,在“贴秋膘”前,需先注重消食,可适当食用具有消食、健脾功效的食物,为后续进补做好准备。

3.脾胃虚弱者:“贴秋膘”需结合个人体质,脾胃虚弱者本身消化功能较弱,过量食用肉类会突然加重胃肠负担,进而导致胃肠功能失调。所以,这类人群“贴秋膘”时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暴饮暴食。

若确实需要“贴秋膘”,需遵循“精准、适量、均衡”的原则,饮食选择多样化,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才是最优选。专家给出以下四点建议:

1.选对“膘”,以优质蛋白替代高脂肪:放弃传统“贴秋膘”常用的肥肉、五花肉,选择鱼虾、去皮禽肉、瘦牛肉、鸡蛋、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来源,既能补充营养,又能减少脂肪摄入。例如,每周可食用2~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补充Omega-3脂肪酸,帮助调节免疫力。

2.控好量,能量摄入“刚刚好”:“贴秋膘”并非越多越好,需根据个人能量需求调整。普通成年人秋季每日能量摄入可比夏季增加10%~15%(约200~300千卡),相当于1个鸡蛋+1杯牛奶的热量,避免过量摄入。

3.配好餐,荤素搭配+粗细结合:秋季饮食需注重“补而不燥”,搭配大量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萝卜)和适量粗粮(如燕麦、玉米、红薯),既能补充维生素、膳食纤维,又能促进肠道蠕动,避免因进补导致便秘。建议每日蔬菜摄入量不低于300克,粗粮占主食的1/3。

4.避误区,拒绝“猛补”和“单一补”:部分人认为“贴秋膘”就是“顿顿有肉、天天喝汤”,这种单一饮食模式会导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缺乏。同时,避免短时间内大量进补,需循序渐进,给身体适应的时间,例如每周增加1~2次高蛋白食物,而非突然大量食用。

总之,正确“贴秋膘”应是“按需补充”,而非盲目遵循传统。在营养过剩的当下,我们更应结合自身健康状况,用科学的饮食方式替代“多吃就是补”的旧观念,才能在秋季真正实现“养身”而非“伤身”。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营养过剩时代,专家教你如何正确“贴秋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