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没熬夜没吃辣,脸颊和手背却冒出一排排小疙瘩……”
摸起来平平滑滑,颜色和皮肤差不多,抠破了还会越长越多?
如果你有这些困扰,可能是被扁平疣“盯上”了。
这种由HPV病毒引起的皮肤问题,专挑年轻人下手,尤其偏爱面部、手背这些显眼部位。
最新临床指南已经把对付它的方法整理得明明白白,今天就用大白话给你划重点!
先搞懂:这到底是不是扁平疣?
扁平疣就像皮肤表面的“小卧底”,通常只有米粒到黄豆大小,呈扁平状,颜色是淡褐色或和皮肤相近。
最狡猾的是,它会通过搔抓“顺藤摸瓜”——抓过的地方可能冒出一串新疙瘩,医学上叫“同形反应”。
和青春痘不同,这些小疙瘩不会冒白头,也不会红肿疼痛,就是默默在皮肤上“拓疆扩土”。
如果发现脸上、手背突然多了十几个这样的小疙瘩,持续几周不消退,就得警惕了。
治疗篇:从温和到强力的“打怪”方案
首选方案:光动力疗法(ALA-PDT)
指南里特别推荐的“明星疗法”,适合脸上长较多扁平疣的情况。
原理是先在疙瘩上涂一种特殊药水(5-氨基酮戊酸),让病毒感染的细胞“吃”进去,再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就能精准“引爆”这些细胞,连带病毒一起清除。
优点是不留疤,适合爱美人士;缺点是可能有点刺痛,做完要严格防晒。
快速方案:激光和冷冻
如果想快点解决单个显眼的疣体,二氧化碳激光或液氮冷冻是不错的选择。
激光就像“精准爆破”,用高温把疣体气化;冷冻则是用-196℃的液氮让疣体“冻僵”坏死。
但要注意→面部皮肤薄,冷冻时间别太长,不然可能留下色素沉着。
指南建议,脸上的疣体冷冻10秒就够,间隔2周做一次比单次长时间冷冻更安全。
顽固case:打针+免疫调节
对付那些长了很久、反复发作的扁平疣,医生可能会推荐局部注射治疗。
把博来霉素或念珠菌抗原打在疣体里,前者能直接破坏病毒,后者能唤醒身体的免疫系统“主动打假”。
有个有趣的发现,打念珠菌抗原后,有些患者不仅打针的疣体消失了,其他部位的也跟着不见了——这就是免疫系统被激活的"蝴蝶效应"。
不过打针可能有点疼,怕痛星人可以提前和医生沟通用点麻药。
特殊人群:孕妇和娃该怎么办?
孕期妈妈:安全第一
怀孕期间激素变化可能让扁平疣“疯长”,但治疗得特别小心。
指南明确说,咪喹莫特、鬼臼毒素这些外用药孕期不能用,相对安全的选择是液氮冷冻或三氯醋酸涂抹。
如果疣体太多,也可以试试温和的局部热疗——用44℃左右的温水敷在患处,每次30分钟,坚持几周可能有惊喜。
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别自己随便加热!
小朋友:选对方法少受罪
小孩子皮肤嫩,冷冻治疗的疼痛感可能让他们抗拒。指南推荐两种更友好的方案:
(1)涂5%咪喹莫特乳膏,每天一次,温和不刺激。
(2)念珠菌抗原注射,研究显示大部分患者经念珠菌抗原注射治疗后疣体完全消失,而且很少复发。
需要注意的是,给娃涂药时要避开眼睛和嘴巴,万一不小心碰到要立刻洗掉。
如果疣体长在手上,要监督他们别抓挠,不然可能传染到脸上。
避坑指南:这些误区别踩!
别用偏方瞎折腾
什么白醋点涂、大蒜敷贴,不仅没用还可能灼伤皮肤,留下更难消的色素沉着。
别等"自愈"耽误时间
虽然少数人能靠免疫力清除病毒,但扁平疣可能潜伏好几年。面部疣体拖得越久,越容易留下色素印。
别和青春痘混为一谈
扁平疣是病毒感染,用祛痘产品完全无效,乱涂药膏还可能刺激它扩散。
消毒要彻底
毛巾、搓澡巾要单独清洗,洗后用开水烫一下。
如果家里有人患病,别共用护肤品和指甲刀。
最后划重点:扁平疣就像皮肤表面的“病毒小聚落”,只要选对方法就能连根拔起。
最新指南已经证实,光动力疗法+免疫调节的组合,清除率能达到80%以上。
关键是发现后别拖延,越早干预越容易搞定。
【参考文献】
Zhu P, Qi R Q, Yang Y, et al. Clinical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utaneous warts (2022)[J].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2022, 15(3): 284-301.
说明:文字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部分图片由AI生成,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