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和肾,这两个地方,筋脉络属最为密切。
所以,梅杰综合征的人,症状就集中在两大块,就是面部不自主抽动和肌肉僵硬紧张。也就有了眼睑频繁痉挛、口下颌不自主运动等情况。
要是让西医来看,这两个问题都有一个相关原因,与神经递质等调节异常有关,所以西药治疗思路基本相近。
但是中医看,有大大的不同。
梅杰综合征,主要是涉及到心经,肾经,肝经。这三经中,少阴经主“枢”,厥阴经主“阖”,手少阴心经主“君火”。
梅杰综合征,问题出在阖的功能过于亢盛,枢的功能转动不灵,君火不能下降。
因此,治法应该是:泻肝经,导气于肾经,补心经。
为什么要这么治?肝经,厥阴经,主阖。阖就是关闭,收敛。
梅杰综合征病人,面部肌肉僵硬、筋脉拘急,就是阖得太过了。门关得太死,气血进不去,面部筋脉失养,就出现不自主抽动。
所以要泻肝经,让阖的功能不要太过。
但是,光泻不行。泻了之后,气往哪儿去?这就需要导气于肾经。
肾经,少阴经,主枢。枢就是门轴,转动的中心。气导到肾经,让枢机转动起来,气血就能流通了。
梅杰综合征病人,多有心神不宁,睡眠障碍,情绪低落。这是心火不降,浮越在上。补心经,不是补心火,是补心阴。心阴足了,心火就有所制。心火有制,就能下降。心火下降,温暖肾水。肾水得温,就能上承。
这样一来,泻肝经,肝木不亢了。导气于肾,枢机转动了。补心经,君火下降了。
三经调和,病机就转了。
梅杰综合征,是个气机不畅的问题,所以你看症状就分布在面部和头部等部位。这病往后发展的话,也是以肝为中间点。
面部抽动发于阳,所以症结偏在上、在表一些,所以用药多加天麻、钩藤、白芍。面部肌肉僵硬发于阴,所以症结偏在下、在里一些,所以用药多加熟地、山萸、巴戟天、肉苁蓉之类。若这类问题再往里走,就入髓,郁滞在里成为髓虚,用药多加鹿角胶、龟甲胶、紫河车、阿胶之类的填精补髓、血肉有情之品。
总结一下就三点:
一是患者肝气郁结,面部筋脉失养,以面部不自主抽动为主,还是柴胡类方证,一般是柴胡疏肝散加减;
二是患者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以面部肌肉僵硬为主,形成梅杰综合征相关复杂表现,这是地黄饮子加减;
三是患者心肾不交,神志不宁,睡眠障碍情绪低落为主,是天王补心丹加减。
但实际上,这三种情况,往往是混在一起的。
所以治疗的时候,三法要合用。泻肝、导肾、补心,三管齐下。
为什么很多人治梅杰综合征,只知道平肝息风,或者只知道补肾?因为他们没看到全貌。
梅杰综合征这个病,表面看是肝风内动,实际是三经失调。肝经太过,所以要泻。肾经不足,所以要导。心经失养,所以要补。三经各有问题,就要三经同调。
这就是“泻肝经,导气于肾经,补心经”的道理。
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泻,不能伤正。导,不能硬压。补,不能助火。分寸的拿捏,全在辨证。
记住,梅杰综合征,不是绝症,是可以调理的。简单在道理,不简单在运用。道理谁都能懂,运用却要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