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期,全国各地再迎旅游高峰。好多人选择带着父母一起出游,心想着父母辛苦了大半辈子了,现在他们上了年纪,作为子女也应该带老人们出去走一走,玩一玩。但往往事与愿违,由于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的不同,带着父母出游遇到了诸多问题,这也不玩,那也不吃,借用当下网络的流行词就是“没苦硬吃”。"没苦硬吃"指老年群体在物质条件充裕情况下,仍然坚持省吃俭用、不愿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特殊行为模式。2025年最新发布的《中国老年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该现象在60-75岁城镇老年人中发生率高达43%,这种行为不仅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引发家庭矛盾。
老年人“没苦硬吃”的背后反映出哪些心理问题呢?
1. 一些历史的记忆和关于生存的焦虑,许多老年人都是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过来的,对年轻时经历的“苦日子”形成了深刻的记忆,即使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但仍缺乏安全感,对未来充满焦虑,直接表现就是过度节俭或拒绝享受。
2.老年人自我价值的维系,一部分老年人觉得通过吃苦、勤俭持家等行为习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特别是在退休以后或者渐渐发现身体状态大不如前的时候,往往需要“没苦硬吃”这种行为方式来维系自我价值。
3.老年人的孤独感和情感需求,食物变质了不舍得扔,明明给老人安装了空调也舍不得开等等一系列行为,老年人看似有些固执的行为往往是想引起子女的关注,或者是以这种坚持以往的生活习惯来寻求情感上的安慰。
4.认知功能的减退和情绪调节障碍的影响,随着年龄增长,部分老年人的认知行为能力下降,导致他们难以接受新事物或行为模式的调整和改变,出现固执或“没苦硬吃”的行为。有些老年人通过“没苦吃苦”的行为模式来缓解内心的焦虑或抑郁,即用身体上的不适来转移心理上的痛苦。
作为子女我们该怎么做,如何引导老年人改变“没苦硬吃”行为?
1.以理解和共情为基础,充分尊重老年人的经历,尽可能避免直接批评,可以通过和父母一起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建立情感连接,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
2. 利用科学依据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用健康数据说服他们调整饮食或生活习惯,逐步引入改变,可以先改善部分生活条件,比如更换老旧电器等,再引导其他调整。
3. 增强老年人社交与精神支持,鼓励老人参社会活动、老年大学,减少孤独感,转移对“吃苦”的依赖。家庭成员的陪伴也是至关重要的,定期家庭聚餐或共同活动能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4. 调整生活环境并采用激励机制,优化生活环境,降低“吃苦”的必要性。通过正向激励强化积极行为,而非否定和批评他们的旧习惯。
5.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若家里老年人伴随抑郁、焦虑或认知障碍,可以到专业的医疗单位,进行进一步的咨询和干预。
总之“没苦硬吃”不仅是生活习惯问题,更是心理需求的一种体现。子女应该通过理解其背后的情感和认知因素,结合科学引导、环境优化和社会支持,可以帮助老年人逐步调整行为,提升生活质量。关键是以耐心和关爱为基础,避免强制改变,尊重他们的节奏和选择。
作者简介:
王松岩,沈阳市安宁医院,心理治疗师,现任康复治疗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学组组长、国家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沈阳市心理咨询热线组成员,中国药教协心理康复科普专业组成员,辽宁省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5项。
专业方向:绘画分析与治疗,沙盘游戏治疗,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