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间:8月7日13时51分19秒
明日立秋,万物由生转收。此时阳气渐敛、阴气渐长,虽暑热未消,但燥邪渐盛,养生当以 “收敛润燥” 为核心,从饮食、起居、身心调摄等方面顺应天时,为秋冬健康筑基。
一、立秋养生核心:顺应阴阳收降
立秋标志着孟秋开端,《黄帝内经》强调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养生需遵循 “养收之道”,重点在于滋阴润燥、养肺健脾,兼顾清解暑湿余邪,避免燥邪与暑湿交织伤身。
二、饮食调养:少辛增酸,润燥护脾
1. 滋阴润燥抗秋燥
肺喜润恶燥,宜多食柔润食物:
白色食物:银耳、百合、梨、藕等,如百合银耳羹可滋阴润肺。
酸味食物:苹果、石榴、山楂等,收敛肺气,缓解燥邪损伤。
药膳茶饮:西洋参麦冬饮(西洋参、麦冬、枸杞)可解干咳心烦。
2. 健脾祛湿防 “秋瓜坏肚”
立秋仍有暑湿,西瓜等寒凉瓜果需少食,多吃山药、薏米、芡实等健脾食材,如茯苓荷叶粥可清热利湿。
3. 贴秋膘:清补为主
健康人群:选清蒸鱼、瘦肉汤等,搭配山楂助消化。
湿热体质:先以赤小豆、冬瓜清热,再逐步进补。
老人及慢病者:以粥类调养,如山药粥、瘦肉粥。
三、起居调摄:早睡护阳,防凉固表
1. 作息:早睡早起顺天时
宜晚 9-10 点入睡,早 5-6 点起床,正午小憩 15-30 分钟缓解秋乏。
2. 衣着:“秋冻” 有度,护住关键
重点保护颈、背、足,早晨备薄外套,夜间盖好腹部,睡前温水泡脚(可加生姜)。
四、运动与情志:调和身心,顺应秋收
1. 运动:温和适度,忌大汗
以 “微汗” 为度,推荐八段锦、太极拳、登高徒步等,避免剧烈运动耗津液。运动后及时换衣,喝温水补水分。
2. 情志:收敛神气,防 “悲秋”
秋季易生愁绪,可通过冥想、书法、听舒缓音乐静心,或郊游赏景开阔心胸,避免情志过度耗伤肺气。
五、中医特色疗法:穴位按摩与简易调理
1. 穴位按摩强体质
养肺:按揉肺俞穴(第三胸椎旁开 1.5 寸),缓解咳嗽气喘。
护脾:按揉足三里(外膝下 3 寸),提升免疫力。
通鼻:推擦迎香穴(鼻翼两侧),防感冒鼻塞。
疏肝:按揉太冲穴(足背一二跖骨间),缓解烦躁。
理气:按摩膻中穴(两乳头中点),改善胸闷。
2. 简易药膳调体质
温燥(口干舌红):饮桑菊饮(桑叶、菊花)清热。
凉燥(畏寒苔白):食杏仁苏叶茶(杏仁、苏叶)散寒。
六、常见误区提醒
勿盲目贴秋膘:避免过量肉食,搭配蔬菜杂粮。
忌过度运动:剧烈运动易耗津液,以和缓为主。
防晒不可少:立秋紫外线仍强,户外需防护。
补药不滥用:阿胶、人参等需辨证使用,避免上火。
立秋养生需兼顾防暑与润燥,通过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的协调,顺应 “收” 的天时,方能使身心安宁,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