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破茧成蝶:三位青少年精神康复者的成长之路

在儿少心理精神科的诊室里,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年轻的面孔——他们曾经被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障碍困扰,但在坚持治疗后,逐渐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光芒。今年夏天,三位曾经的"小患者"——A、B、C带着他们的成长故事回来到张李娜主任的门诊复诊,让人不禁感叹:疾病或许曾让他们跌倒,但绝没有阻止他们奔向更广阔的未来。

A:从高考焦虑到大学新生,调整药物迎接独立生活

A第一次来就诊时,还是个被高考压得喘不过气的高中生。严重的焦虑症让他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出现了躯体化症状。经过药物和心理治疗的配合,他逐渐学会了情绪管理,最终在高考中稳定发挥。

这个暑假,18岁的A兴奋地告诉医生,他考上了外省的一所重点大学。"但我有点担心,去了新环境,我的药该怎么调整?万一症状反复怎么办?"医生仔细评估了他的状况,优化了药物方案,选择副作用更小、更适合大学生活的药物,并教他如何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记住,大学里有心理咨询中心,遇到困难随时可以求助。"医生叮嘱道。

对A来说,这不仅是学业的进阶,更是人生第一次真正独立。带着医生给的"情绪应急方案"和父母的信任,他正学习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B:研二学长的康复之道——在学术高压下保持平衡

22岁的B已经是研二学生了。五年前,他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休学过一年。经过系统治疗,他不仅顺利考上研究生,还在学术领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写论文的时候还是会失眠,但我现在能觉察到自己的状态不对劲了。"B分享着他的经验。医生欣慰地发现,B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自我管理策略:每天记录情绪波动、坚持跑步、在实验室里放着小盆栽来缓解压力。这次复诊,他们重点讨论了如何在高强度的科研环境中预防复发。

"康复不是一劳永逸的,"B说,"就像做实验要不断调整参数,治疗也要随着生活阶段变化而调整。"现在的他,正在学习与疾病"和平共处",让治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C:从患者到职场新人,用经历帮助更多人

25岁的C是三人中康复历程最长的一位。初中时被诊断为抑郁症的他,曾经连教室门都不敢进。经过近十年的治疗,如今的C不仅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还成功进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

"刚开始工作时很怕同事知道我的病史,"C坦诚地说,"但现在我发现,这段经历反而让我更懂得调节情绪。"他在复诊时带来一个特别的请求:想参加医院的患者互助项目。"如果我的故事能让一个孩子少走点弯路,那就值得。"

医生为C减少了药物剂量,并提醒他职场新人可能面临的压力源。C笑着说:"您放心,我现在有'应急工具箱'——深呼吸、正念练习,还有随时可以拨通的求助电话。"

成长的启示:疾病不能定义人生

这三个年轻人的故事,展现了精神疾病康复的三个关键阶段:

1. 急性期的科学治疗(如A的药物和心理干预)

2. 巩固期的自我管理(如B的情绪监测和压力调节)

3. 康复期的社会融入(如C的职场适应和助人行为)

他们的经历证明:

- 儿童青少年的精神疾病通过早期干预完全可以获得良好预后

- 药物治疗需要随成长阶段动态调整

- 康复不仅是症状消失,更是社会功能的恢复

诊室的墙上挂着小患者们画的向日葵,总有新的"花朵"在等待绽放。A、B、C的故事告诉我们:精神疾病或许会改变成长轨迹,但只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时间,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正如B在日记里写的那句话:"我们不是被疾病定义的病人,而是战胜过风暴的航行者。"

这个夏天,三只曾经受伤的蝴蝶,正在更广阔的天空中,展开他们美丽的翅膀。

专家介绍

张李娜

职称:

主任医师,儿少心理行为科主任,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

社会任职:

聊城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外聘教师

山东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

聊城市医学会第二届儿童营养与发育行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专业特长:儿童青少年常见病、多发病的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尤其擅长情绪问题及亲子关系问题的咨询与治疗

门诊时间:周二、周四

心理咨询时间:周三下午

预约方式健康聊城

作者

张李娜

责任编辑

杭 冬

审 核

张李娜 任喜荣

(单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破茧成蝶:三位青少年精神康复者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