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中医养生】立秋养生正当时:重“收”养“润”安度秋日

国医在身边

【立秋养生正当时

“立秋”虽至,暑热未消,但自然界阳气已悄然转向“收”与“降”。此时养生,需顺应天时,把握两大核心:收敛阳气、润养肺阴,为秋冬健康筑基。

健康提示

气候特点:夏秋之交,“温燥”或“湿热”并存。早晚渐凉,温差增大,燥气渐显。

中医核心:秋气通于“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立秋后人体气血运行亦从“外散”转向“内收”。

易发问题:“秋燥”伤肺:口干咽燥、鼻干干咳、皮肤干燥。

外感侵袭:温差大易致感冒、咳嗽。

脾胃不适:夏季贪凉损伤脾胃未复,或湿热困脾,引发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或便秘。

情绪波动:“悲秋”情绪易生,影响气机。

精神起居

宁心安神:保持情绪平和乐观,避免悲忧伤感。保证充足睡眠,早睡(助阳气收)早起(利肺气舒)。

重点防寒:早晚添衣,尤其护好颈部、肚脐(神阙穴)、脚踝。空调风扇避免直吹。

通风除湿:遇湿热“秋老虎”,注意室内通风。

饮食养生

饮食原则:“少辛增酸,滋阴润燥”。

少辛:减葱、姜、蒜、辣椒、花椒、白酒等辛散之品,防耗伤肺津。

增酸:适量山楂、乌梅、葡萄、石榴、柚子等酸味食物,收敛肺气,生津止渴。

润燥养肺:多吃梨(生清热熟滋阴)、莲藕(生津清热熟健脾)、银耳、百合、山药、荸荠、南瓜、蜂蜜(温水)、芝麻、杏仁、鸭肉、鱼肉。

慎贴“秋膘”:现代人营养多充足,夏季脾胃功能可能较弱,不宜骤然大量进补肥甘厚腻(如红烧肉、炖肘子)。应先调脾胃,选择清补、平补(如山药排骨汤、百合莲子羹)。

顾护脾胃:继续忌过度贪凉饮冷(冰饮、过量瓜果)。可食茯苓、芡实、炒薏米、陈皮等健脾化湿。

运动养生

运动原则:从夏季剧烈转向舒缓、收敛,避免大汗伤津。

推荐: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瑜伽。选清晨或傍晚凉爽时。

关键:身体舒展,微微汗出为度。

饮食推荐

重点人群:

呼吸慢病者(慢阻肺、哮喘等):严防感冒,注意保暖避过敏原,坚持用药,可咨询中医调理。

脾胃虚弱者:饮食温热清淡易消化,推荐山药粥、小米粥。

老人儿童:勤添减衣物,谨防外感。

简易润燥方:

1. 百合银耳羹:百合15g(干),银耳半朵(干),冰糖适量。滋阴润肺安神。

2. 五汁饮(简化):梨、荸荠、鲜藕榨汁温服。清热生津。

3. 山药莲子粥:鲜山药50g,莲子(去芯)15g,粳米50g。健脾养心。

4. 黄芪麦冬茶(气阴两虚者):黄芪5g,麦冬5g,沸水泡饮(感冒发烧停用)。益气养阴。

图文 | 中医科 于彼桐

编辑 | 张梦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中医养生】立秋养生正当时:重“收”养“润”安度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