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胃息肉:探寻诱因,识别症状,及时干预防隐患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隆起状病变,如同胃里的 “小肉疙瘩”。多数胃息肉早期并无明显症状,但部分类型可能逐渐发展,甚至存在癌变风险。了解其诱因和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是守护胃部健康的重要一环。

多种因素交织,催生胃息肉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息肉的重要 “推手”。这种细菌寄生在胃黏膜上,会引发慢性炎症,刺激黏膜细胞异常增生,就像 “土壤长期发炎长出杂草”。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者患胃息肉的概率是阴性者的 2.5 倍,尤其是增生性息肉,与感染的关联更为密切。

长期不良饮食习惯也会 “助长” 息肉生长。经常食用腌制食品(如咸菜、腊味)、油炸食品,其中的亚硝酸盐和高温油脂会损伤胃黏膜,促使息肉形成;暴饮暴食、三餐不规律会打乱胃的正常蠕动和分泌功能,黏膜在反复刺激下易出现增生。此外,长期吸烟、酗酒会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息肉发生风险,吸烟者的胃息肉发生率比不吸烟者高 1.8 倍。

药物与慢性疾病也是诱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会抑制胃黏膜的修复功能,导致黏膜受损增生;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过度增生,形成息肉。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息肉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 3 倍。

症状隐匿,这些信号需警惕

胃息肉大多 “沉默生长”,约 80% 的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多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随着息肉增大或数量增多,可能出现以下表现:上腹部不适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感,进食后可能加重,容易被误认为 “胃炎” 或 “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因息肉影响胃的排空功能,食物滞留胃内,可能引发恶心,严重时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食欲减退与体重下降长期胃部不适会导致食欲下降,进食量减少,进而出现体重减轻。出血少数情况下,息肉表面糜烂或溃疡会引起出血,表现为黑便(柏油样便),长期慢性出血可能导致贫血,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

需要注意的是,胃息肉的类型与癌变风险密切相关:增生性息肉癌变率较低(约 1%),但直径超过 2 厘米时风险增加;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约 10%-30%),尤其是绒毛状腺瘤,被称为 “癌前病变”,需高度警惕。

及时治疗,阻断癌变可能

胃息肉的治疗需根据类型、大小和数量制定方案。对于直径小于 0.5 厘米的增生性息肉,若无症状且无癌变倾向,可定期随访观察(每 1-2 年做一次胃镜);直径 0.5-2 厘米的息肉,可在胃镜下通过氩离子凝固术、高频电切术等方法切除,创伤小、恢复快;直径超过 2 厘米的息肉,或疑似癌变的息肉,需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黏膜下剥离术(ESD)完整切除,术后做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息肉患者,需同时进行根除治疗,可使息肉复发率降低 60%。研究显示,及时切除腺瘤性息肉,能将癌变风险降至几乎为零;而未处理的腺瘤性息肉,5-10 年内癌变概率可达 20%-30%。

扬州华东慧康医院提醒,预防胃息肉要养成健康习惯: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腌制、油炸食品摄入;戒烟限酒,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及时治疗,家庭成员同时检查。高危人群(如 40 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病患者)应定期做胃镜检查,40-50 岁每 3 年一次,50 岁以上每 2 年一次。出现上腹部不适、黑便等症状,别自行服用胃药,应及时做胃镜检查。记住,胃息肉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忽视带来的癌变风险,早发现、早治疗,才能让胃部始终保持健康状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胃息肉:探寻诱因,识别症状,及时干预防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