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酷暑,“桑拿天”的闷热潮湿让人倍感煎熬。近日,三伏天作为“黄金减肥三十天”的词条却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高温真能加速燃脂?解暑必备的冰西瓜到底是“良药”还是“陷阱”?南北迥异的气候下,三伏养生重点又有何不同?
为什么三伏天被称为“黄金减肥三十天”?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权隆芳指出,三伏天被一些人视为“黄金减肥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天气炎热时,人体基础代谢率会提高,出汗增多、循环加快,自身能量消耗本就增加。
其次,高温环境下,人们往往食欲减退,对油腻、高热量的食物兴趣降低,部分人甚至食量减少。
此外,早晚天气凉爽时,人们更愿意进行散步等户外活动,活动量有所提升。
减重没有绝对的“黄金30天 ”
对于“三伏天是不是黄金减重30天”这一问题,武汉市中心医院体重管理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旭艳表示,虽然三伏天似乎存在一定的减重“有利条件”,但这种条件并不稳定且存在健康隐患。
首先,炎热天气时体重下降可能与暂时的水分丢失有关,并非纯粹的脂肪消耗。当机体补充足够水分后,体重就会迅速回升。而且,水分流失过多会导致机体脱水,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及营养素的吸收障碍,影响正常的生理机能,从长远来看,反而会阻碍健康减重的进程。
其次,高温环境下若为了减重刻意加大运动量,一方面大量运动会伴随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运动产热增加还会增加中暑的风险及肌肉溶解风险;而过度控制饮食,短期会导致头昏、乏力、低血糖的发生,长期持续还会导致机体营养不良、贫血、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等问题。而且,若不能在这段时间建立起科学的生活习惯,一旦外界环境变化,体重很容易反弹。很多人在三伏天利用所谓的“有利条件”减重,却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当三伏天过去,气温降低,食欲恢复,运动量也可能因为天气变化而减少,此时如果不能继续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之前减掉的体重很快就会反弹回来。
因此,减重没有所谓绝对的“黄金30天”,关键还是在于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无论在哪个季节,都要注重合理饮食与适度运动的结合,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重。
夏季减重切勿盲目追求大量出汗
“夏天运动强度越大、出汗越多,减重效果就越好?”随着气温攀升,不少市民将减重希望寄托于“夏季猛出汗”,张旭艳提醒,这一认知存在明显误区,盲目追求大量出汗不仅难以达到减肥目的,还可能危害健康。
“很多人把出汗和减脂画等号,这是对人体生理机制的误解。”张旭艳解释,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钠、钾等电解质,其核心作用是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维持体温稳定,是人体调节体温的“天然空调”,与脂肪燃烧毫无关联。
她进一步指出,大量出汗后体重暂时下降,本质是水分流失造成的假象。“就像海绵挤干水分后会变轻,一旦补水,体重立刻恢复。”真正的减肥应基于脂肪的分解消耗,而非水分的暂时流失。
张旭艳强调,盲目追求高强度运动、大量出汗,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大量出汗会导致身体脱水,同时丢失关键电解质,轻则出现乏力、头晕、心慌等症状,重则可能引发中暑、心律失常,尤其在夏季高温环境下风险更高。超出身体承受能力的剧烈运动,可能对关节、肌肉造成磨损,还会加重心肺负担,对于缺乏运动基础的人来说,甚至可能诱发急性健康事件。
“有些人为了‘速瘦’,刻意在高温环境中运动或穿厚重衣物捂汗,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张旭艳提醒,人体有精密的水分调节机制,长期反复脱水再补水,会扰乱新陈代谢,反而不利于体重管理。
能量摄入小于消耗是减重核心
“减重的本质是能量摄入小于能量消耗,这一原则不分季节。”张旭艳给出科学减重建议:减少高油、高糖、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蔬菜、优质蛋白等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适度降低总热量摄入。
具体来说,早餐可以摄入一片全麦面包、一杯牛奶和两三个小西红柿,为身体提供充足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维生素,开启一天的新陈代谢。全麦面包富含膳食纤维,能提供持久的饱腹感;牛奶是优质蛋白和钙的良好来源;小西红柿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抗氧化剂,对身体健康有益。
中餐则可以遵循“一拳头主食、一拳头蛋白质、两拳头蔬菜”的原则。主食能提供能量,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可选择糙米、燕麦、玉米等粗粮,它们富含膳食纤维,升糖指数较低;蛋白质如鸡胸肉、牛肉、鱼、虾以及豆制品等有助于维持肌肉量,肌肉量的增加能提高基础代谢率,帮助消耗更多热量;蔬菜则能增加饱腹感且热量较低,如绿叶蔬菜、西蓝花、黄瓜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同时,在平常的生活当中,要避免饮用碳酸饮料,因其含有大量糖分,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超标,而且长期饮用还会影响骨骼健康。也要避免大量水果的摄入,虽然水果富含营养,但部分水果糖分较高,如西瓜、荔枝、芒果等,过量食用也可能影响体重,建议每天摄入水果的量控制在200-350克。
三伏天主打“冬病夏治”,可以治哪些病?
针对“冬病夏治”的理念,权隆芳解释其核心在于利用三伏天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机,来调理体内积聚的虚寒体质,“四两拨千斤”般治疗或预防那些在冬季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
适宜“夏治”的“冬病”主要包括:
(1)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变异性咳嗽、反复感冒(虚寒型)等。
(2)骨关节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老寒腿、颈肩腰腿痛等。
(3)妇科疾病。如宫寒、痛经等。
(4)胃肠道疾病。如虚寒性腹泻、慢性腹痛、消化不良(脾胃虚寒型)等。
权隆芳特别强调,对于胃肠道疾病患者,可在三伏天重点调理位于肚脐的神阙穴,以改善肛周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湿气外排,从而缓解症状。
冰西瓜到底能不能解暑? 夏季也该吃“温热”属性的食物吗?
关于解暑利器西瓜,权隆芳从中医角度进行了分析。西瓜性寒味甘,被誉为“天生的白虎汤”,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的功效,适量食用确有助消暑。然而,她特别提醒,冰镇西瓜有伤脾胃的隐患。
“三伏天人体阳气浮越于体表,脾胃内部相对虚寒。”权隆芳指出,“此时食用过冰的西瓜,寒凉直中脾胃,极易损伤脾阳,导致功能减弱,引发腹泻、腹胀,甚至降低免疫力。”
她建议,西瓜可吃,但应避免冰镇,且不宜过量。同时,其认为,夏季反而更应注重养护脾胃,适当摄入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姜枣茶和祛湿粥,对虚寒的脾胃大有裨益。
针对南北方的伏天,有哪些养生重点区别?
权隆芳提醒,三伏天养生需因地制宜,考虑南北方气候差异:
南方的三伏天湿热交蒸,养生核心是“清热祛湿”。饮食上可选用折耳根、赤小豆、薏米等,帮助身体排出湿气。
北方则更加炎热干燥,养生重在“滋阴润燥”。推荐食用银耳莲子羹,并添加百合、麦冬等食材,在解暑的同时补充津液,对抗燥热。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素材来源:央广网、极目新闻、央视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