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肠息肉:高发人群需警惕,识别症状早治疗

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突出的隆起状病变,多数早期无明显症状,但若任其发展,部分可能癌变。了解高发人群特征和典型症状,及时发现并治疗,能有效降低肠道疾病风险。

40 岁以上人群是肠息肉的 “重点关注对象”。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长期受食物刺激、代谢产物影响,息肉发生率逐年升高。数据显示,40-50 岁人群肠息肉检出率约 20%,60 岁以上人群可达 40%,且年龄越大,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比例越高。这类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每 5 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有家族息肉病史者风险显著升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青少年时期就可能出现大量肠息肉,若不干预,40 岁前癌变率几乎 100%。即使非显性遗传,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有肠息肉病史的人,发病风险也是普通人群的 2-3 倍,建议 30 岁后开始定期肠镜筛查。

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者易 “招惹” 息肉。过量摄入红肉、加工肉类(如香肠、培根),会使肠道内胆汁酸代谢产物增多,刺激黏膜增生;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减慢肠道蠕动,让有害物质停留时间延长。研究发现,每日膳食纤维不足 10 克的人群,肠息肉发生率是充足者(25 克以上)的 2.5 倍。

慢性肠炎患者息肉发生率高。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炎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反复修复过程中易出现异常增生,形成炎性息肉。临床数据显示,肠炎病史超过 10 年的患者,肠息肉检出率达 50%,且炎症范围越广,息肉癌变风险越高。

长期便秘、腹泻交替者需警惕。肠道功能紊乱会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不规律,便秘时毒素刺激黏膜,腹泻时肠道黏膜受冲刷损伤,双重作用下息肉更易形成。调查显示,有长期便秘、腹泻交替史的人群,肠息肉检出率比排便规律者高 35%。

肠息肉的症状具有隐匿性和渐进性。早期几乎无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次数增多、腹泻与便秘交替);随着息肉增大,可能出现便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附着在粪便表面)、黏液便;较大的息肉可能堵塞肠道,引发腹痛、肠梗阻,此时往往已接近癌变或已癌变。

扬州华东慧康医院提醒,高发人群若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超过 1 个月,或体检发现潜血试验阳性,应及时做肠镜检查。直径小于 1 厘米的息肉可在肠镜下直接切除,创伤小、恢复快;较大息肉需住院手术,术后定期复查。早期切除息肉能阻断癌变进程,将肠癌风险降低 70% 以上。千万别因 “没感觉” 而忽视,定期检查、及时治疗,才能守护肠道健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肠息肉:高发人群需警惕,识别症状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