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狐大医 | 明明很注意宝宝的卫生,怎么还是会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顺义妇儿医院儿科 张佳丽

编辑 | 刘家碧

一到夏季,患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孩子又多了起来。儿科门诊排起蜿蜒长队,焦虑的爸妈们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很注意卫生,怎么还是被病毒找上门?”

事实上,这两种疾病的病原体同属肠道病毒家族,柯萨奇病毒常引起疱疹性咽峡炎,EV71型病毒常引起手足口病。它们有着相似的传播路径,但两者在临床表现、并发症风险及预防护理重点上又各不相同。而正确认识这两种疾病,才是守护孩子的终极措施。

这两种疾病的症状有何不同?

疱疹性咽峡炎专挑软腭、悬雍垂等咽喉要塞发起“攻击”。许多孩子上午还活蹦乱跳,下午突然高烧,体温甚至能达到40摄氏度,咽后壁冒出数个灰白色小疱疹,破溃后变成溃疡,疼到连口水都不敢咽。疱疹性咽峡炎初期常伪装成感冒,直到孩子出现高烧、拒食才暴露“真面目”。

手足口病常表现为口腔、手心、脚心、屁股同步出红疹。普通型手足口病一般表现为低烧、皮疹,宝宝照常玩耍。而EV71型手足口病高烧不退,可能引起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如何传播?

这两种疾病的传染性较强,常常一个孩子中招就会导致一起学习、玩耍的其他孩子集体沦陷。传播方式包括:

1、飞沫传播

咳嗽一声喷射数万粒带毒飞沫,半径3米内都是危险区。

2、接触传播

病毒在玩具表面存活超1周,宝宝啃咬玩具相当于直接“摄入”病毒。

3、粪口传播

换尿布后若未彻底洗手,病毒可能通过食物进入体内。

还有一些“隐形传播者”令人防不胜防。约20%成人携带病毒却不发病,一个拥抱或亲吻就能完成病毒传播。

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

1、EV71疫苗

专防手足口病重症。6月龄—5岁儿童应尽早接种。

2、规范洗手

按照“内—外—夹—弓—大—立—腕”的顺序规范洗手,清洗15秒及以上才有效果。成人外出回家、饭前便后、换尿布后均需规范洗手。

3、环境消毒

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含氯消毒液(84消毒液、过氧乙酸)+高温蒸煮(15分钟)可有效消毒。酒精、低效消毒剂(如普通湿巾等)对肠道病毒无效。

4、集体场所防控

小朋友之间不共享水杯毛巾。患病儿童需隔离两周,疱疹性咽峡炎退烧后7天、手足口需皮疹全消才可返校。有条件的托幼机构,可安排人员规范检查咽喉部,以便早期发现咽喉疱疹。

预防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得过就免疫了

柯萨奇病毒和EV71型病毒有几十种“马甲”,可能反复中招。

误区二:不出门就安全

家长可能是“隐形传播者”。

误区三:酒精消毒就行

酒精对柯萨奇病毒和EV71型病毒无效。

患儿护理要点有哪些?

1、口腔护理与营养支持

给予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冷牛奶、冷藏酸奶、冰淇淋),以缓解疼痛、补充能量和水分。避免酸性、辛辣、过热、过硬食物等刺激溃疡。少量多次饮水,保持口腔清洁。

2、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柔软、透气的纯棉衣物,减少摩擦。修剪患儿指甲,避免抓破皮疹继发细菌感染。皮疹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会自行消退,避免随意涂抹药膏

3、对症处理

高热时遵医嘱使用退热药。

重症红色警报!出现哪些症状需迅速就医?

1、神经异常

持续呕吐、突然抽搐、肢体抖动(像触电般惊跳)。

2、呼吸警报

嘴唇发紫、1—5岁儿童呼吸频率高于40次/分。

3、循环崩溃

四肢冰凉、皮肤花纹。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好发于夏秋季。感染后仅对特定病毒亚型产生免疫力,因存在多种病毒亚型,可重复感染。若患儿突发高热伴明显咽痛、拒食,务必检查咽喉,发现咽峡部疱疹或溃疡,高度提示疱疹性咽峡炎。当孩子患病时,家长需保持冷静,做好科学护理与病情观察。掌握相关知识,及时识别预警信号,是保障患儿安全、促进康复的重要保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狐大医 | 明明很注意宝宝的卫生,怎么还是会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