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消化内科主任提醒:慢性胰腺炎若有3种表现,警惕胰腺癌,别大意

【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如果说急性胰腺炎是一次性危机,那慢性胰腺炎就是一个长期的倒计时。

真正危险的地方并不在症状强弱,而在于组织结构不断被破坏、功能慢慢耗尽,最后留下一个既不分泌消化酶,也不能调节血糖的“空壳胰腺”。

不少病例在确诊胰腺癌的时候,回头一查,早就有多年的慢性炎症史,很多迹象都提示过病情在变化,只不过没人在意。

慢性胰腺炎长期存在的前提下,胰腺癌的发生概率会随着病程显著上升。

研究数据显示,慢性胰腺炎患者10年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比一般人高出约13倍,尤其是发病超过5年、伴有胰管钙化和萎缩性改变的人群,属于高危中的高危。

胰腺癌不是忽然长出来的,而是在反复修复、反复损伤中,基因层面逐步失控形成KRAS、TP53、CDKN2A等通路的突变堆积。

真正值得高度警惕的信号, 第一类是疼痛性质的改变。

慢性胰腺炎的腹痛大多位于上腹或左上腹,呈间歇性发作,进食或饮酒后加重,持续时间通常在几十分钟到数小时之间。

若有一天, 这种疼痛从阵发性变成持续性,特别是夜间也不缓解,同时向背部放射,说明胰腺内部结构已经不是单纯炎症

慢性炎症状态下的纤维化不会造成持续压迫,而癌变形成的实体瘤会压迫神经丛或穿透包膜,这种疼痛有明确方向性和周期外特征。

第二个表现是体重持续下降,不是因为饮食减少,而是吃得不算少,体重还是不断往下掉。这一变化往往是胰外分泌功能丧失叠加肿瘤消耗的结果。

正常胰腺分泌胰脂肪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参与消化,慢性炎症阶段这些功能逐渐减弱,吸收率下降,再加上肿瘤细胞高代谢状态抢夺营养,就形成了“摄入不等于吸收”的状态。

研究显示,在胰腺癌前期状态中,脂溶性维生素(A、D、E、K)缺乏是最先出现的营养异常,而这些维生素的吸收几乎完全依赖于胰脂肪酶。

体重在3个月内下降超过5%,且BMI低于22的慢性胰腺炎患者,其胰腺癌检出率明显升高。

这种变化并不是靠多吃补回来,而是病理性吸收障碍+肿瘤耗能的综合表现。

第三个信号是糖耐量异常的突然出现或者恶化。很多人以为自己是得了糖尿病,殊不知胰腺内分泌功能紊乱和癌变有关。

尤其是原本没有糖尿病的人群,出现空腹血糖升高、餐后血糖异常波动,HbA1c快速上升的现象时,一定不能只从代谢病角度看问题。

部分胰腺癌患者的首发症状就是新发糖尿病,且往往起病迅速,胰岛素使用效果差。

研究显示,在确诊胰腺癌的患者中,有19%的人在一年内出现新发糖耐量异常,而这些人中有47%并无家族糖尿病史,提示其代谢问题是继发性的。

更具体的机制是肿瘤细胞释放的一些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如IL-6、TNF-α, 会影响胰岛素受体信号传导,使胰岛素抵抗加重,同时部分胰腺组织被肿瘤浸润,减少胰岛素分泌。

这类变化在影像检查出现前数月就有迹可循。

除了这三大类表现,还有一些交叉型的症状组合也要警觉。比如原本规律排便的人突然出现油脂便,说明脂肪吸收障碍加重;

又或者腹部出现持续性隐胀不适,不是进食相关,也不伴随明显疼痛,有时还伴有食欲减退、轻度恶心,这些都可能是胰头肿块压迫胆总管的早期表现。

更深层的机制其实在细胞层面早就启动。胰腺组织在慢性炎症背景下,持续受到氧化应激、DNA损伤、细胞外基质重塑的影响,

其中一个核心通路是KRAS基因突变,这是胰腺癌最早的驱动因素。

研究显示,KRAS突变在胰腺癌组织中检出率超过90%, 而在长期慢性胰腺炎组织中,这一突变也有高达7%的检出率,说明癌变在某些组织中是有“演化路线”的。

一个组织长期被反复炎症、修复、微环境改变刺激后,会积累突变点,一旦数量超过容忍阈值,癌变不可逆转。

常见体检项目很难早期发现胰腺癌。B超穿透力有限, CT在病灶小于2cm时漏诊率高,唯一相对准确的是胰腺MRI或增强CT+CA19-9联合筛查。

从行为习惯看,高脂饮食、吸烟、长期饮酒、胆结石史、糖尿病史等都是叠加风险因素。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数据库指出,长期吸烟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为非吸烟者的2.2倍,合并饮酒则升至3.5倍,若再有慢性胰腺炎背景,风险成倍增加。

很多人从没把这些日常行为和癌挂钩,以为戒烟是为肺,控糖是为心,其实这些行为改变最大的受益器官很可能是胰腺。

因为胰腺不像其他器官那样具备高度再生能力,一旦结构被破坏,恢复机会极低。

所以对慢性胰腺炎患者来说,定期影像学监测不能断,每半年一次胰腺增强CT或MRI是底线,CA19-9、CEA这些肿瘤标志物要动态监测,不能只看一次。

胰腺癌早期如果能发现,仍有部分可以接受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晚期发现的人群。

问题是,大多数人不是没机会查出来,而是根本没去查。

是否存在一种胰腺癌前期可逆的病理状态,只要发现得早,通过干预就能终止演化?

有研究已经在探索这个问题。在部分慢性胰腺炎合并PanIN病变(胰腺上皮内瘤变)的人群中,

通过早期介入治疗, 比如精细控制血糖、使用抗氧化剂、干预KRAS信号通路、减少胰管压力等手段,有一定比例的病变会停止进展,维持在低级别状态多年。

接受长期干预的高风险人群中,病变稳定超过5年的比例达到46%。 这说明癌变并不是注定的,而是有机会被阻断的。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赖晓伟,廖专,李兆申.慢性胰腺炎癌变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08,29(12):705-709.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消化内科主任提醒:慢性胰腺炎若有3种表现,警惕胰腺癌,别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