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神外专家用软性神经内镜微创治愈助四岁患儿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是儿童常见的先天性颅内病变,传统治疗需开颅手术或依赖分流管植入,但终生带管可能引发感染、梗阻等并发症。近日,北京航空总医院神经外四科肖庆主任团队通过“软性神经内镜技术”,成功为一名4岁复杂蛛网膜囊肿合并硬膜下血肿的患儿实施微创手术,实现囊肿彻底造瘘引流,避免了分流管植入,为患儿带来终生治愈的希望。

病例回顾:辗转三地的求医之路

宁夏患儿小泽(化名)出生后出现言语发育迟缓,2024年4月因“发热、嗜睡”于宁夏某医院确诊为“巨大蛛网膜囊肿伴颅内压增高”,保守治疗无效后转至陕西某儿童医院行神经内镜下囊肿造瘘术,术后症状一度改善。然而1年后复查发现囊肿复发并进展为“硬膜下血肿伴中线移位”,当地建议行分流术。父母不愿让孩子终生带管,经多方咨询慕名找到我院软性神经内镜专家肖庆主任。

黄色标注为原手术位置,绿色标注为软性神经内镜手术所需骨孔大小

肖庆主任与患儿家长沟通病情

精准评估与手术方案

肖庆主任结合小泽的头颅影像资料提出:1. 左侧蛛网膜囊肿占位效应显著,压迫脑组织;2. 硬膜下血肿致中线右偏>1cm;3. 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

经多学科(儿科、麻醉科、护理团队)评估后,于既定手术日实施“软性神经内镜下脑囊肿切除术+硬膜下血肿引流术”。患儿术后1周精神好转、言语功能显著改善。一个月后,拔除引流管后复查显示囊肿塌陷、中线复位。后续随访1个月若无复发,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患儿康复出院

技术突破:软性神经内镜的优势与循证依据

传统分流术的再手术率高达30%-50%(文献1),而神经内镜造瘘术可恢复生理性脑脊液循环。本例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 1. 球囊辅助造瘘:术中采用3F球囊扩张技术建立约4mm瘘口,实现囊肿与基底池的生理性沟通,降低再闭合风险(文献2) 2. 血管结构保护:清除血肿并保留囊肿内血管桥,减少术后出血(文献3) 3. 动态评估脑脊液动力学:通过外引流监测避免过度引流,并根据患儿耐受程度逐步拔除外引流管

文献支持

- 文献1(Rangel-Castilla L, et al. *J Neurosurg Pediatr*. 2018;22(5):498-505. ):对比研究显示内镜造瘘术5年无复发生存率达82%,显著优于分流术(47%)

- 文献2(Schroeder HWS, et al. *Childs Nerv Syst*. 2020;36(8):1739-1746.):球囊扩张技术可将瘘口再闭合率从15%降至5%以下

- 文献3(Greenfield JP, et al. *Neurosurgery*. 2021;89(3):E148-E156.):软性内镜对深部囊肿(如鞍上池)的治愈率超90%

家长心声与专家呼吁

“我们不愿孩子一辈子带着管子生活,感谢肖庆团队用高超技术解决了难题!”小泽父母感慨道。

肖庆主任强调:“蛛网膜囊肿并非均需手术,但若出现颅内压增高或神经功能损害,软性神经内镜应作为首选方案。该技术创伤小、恢复快,尤其适合儿童患者。”本例的成功标志着复杂蛛网膜囊肿治疗进入“微创治愈”时代。航空总医院神经外四科年完成神经内镜手术超300例,将持续推动微创神经疾病诊疗的技术革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神外专家用软性神经内镜微创治愈助四岁患儿蛛网膜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