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狐大医 | “热死了”并非危言耸听!请收好这份防中暑保命指南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顺义妇儿医院急诊科 马艳秋

编辑 | 刘家碧

近日,全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再加上夏季多雨,空气湿度大,中暑病例时有发生。中暑不是单纯“热得难受”,而是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造成热平衡紊乱而发生的一种热致急症。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最严重型,可带来急性凝血功能障碍、急性肝肾功能障碍等多器官功能损害,致死率较高。掌握中暑的预防和急救方法非常重要。

中暑好发人群有哪些?

1、多见于在高温、高湿、高强度“三高”环境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如环卫工人、消防战士、运动员等,尤其是训练中补水不足时,更易中暑。

2、老人、儿童、孕妇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肥胖、睡眠不足、有应激因素,同时患感冒、发烧、腹泻等疾病。

3、缺乏热适应。长期在空调房里,偶然置于热环境中的人,较有热适应的人群更易发生中暑。

如何预防中暑?

1、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运动强度要与体能相匹配,循序渐进。

2、保持充足水分

夏季人体出汗量大,丢失大量水分和盐分。应及时补充。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应定时定量饮水,以含电解质的饮料为佳,有助于补充流失的盐分。

3、穿着透气衣物

选择轻薄、透气、浅色的衣物,有助于减少热量的吸收,利于散热。

4、适当降温

室内使用空调或风扇,保持适宜的温度。如无空调设备,可通过洒水、放置冰块等方式降低室内温度。

如何识别中暑?

从临床表现来看,中暑由轻到重可分为3大类:

1、先兆中暑

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小于37.5摄氏度)。

2、轻症中暑

先兆中暑症状继续加重,体温上升到38摄氏度以上,并且出现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脱水(如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

3、重症中暑

(1)热痉挛

肌肉疼痛或痉挛,尤其在运动后常见。多见于手、小腿、足、大腿或手臂。收缩时肌肉变硬、紧张和疼痛。

(2)热衰竭

突感全身不适,头晕目眩,呼吸困难,脸色苍白,嘴唇发紫,皮肤湿凉,脉搏快而弱,血压低,中心体温不高或正常。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苍白、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心率加快。

(3)热射病

体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最高可达42摄氏度,皮肤干热无汗、意识模糊、晕厥、惊厥或昏迷,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

中暑后如何进行救治?

出现中暑症状后应迅速识别并及时进行科学急救,把握黄金救援时间。急救车到达之前,降温至关重要。宜在10分钟内识别、降温、防止心跳骤停;30分钟内使核心体温降到39摄氏度以下;2小时内使核心体温降至38.5摄氏度以下。

1、环境降温

(1)迅速脱离三高环境,移到阴凉通风处,空调房最好。

(2)脱去衣物装具。

(3)扇风加速蒸发对流。

2、体表降温

(1)凉水喷洒或浸湿的毛巾擦拭全身。

(2)50%酒精擦浴。

(3)头部冰帽或冰袋;双颈部、腹股沟和腋下放冰袋(冰袋不能直接接触皮肤,要用毛巾等包裹)。

(4)冷水浸浴:有条件的采取半卧位,浸于15—20摄氏度的水中,水面与乳头一线平齐,10—15分钟抬出,测核心体温,如低于38.5摄氏度应立即停止浸浴,严密观察脉搏、呼吸和血压,若体温再次回升至39摄氏度以上,再度进行。

(5)不建议药物降温。

3、补充水分

如果中暑者意识清醒,可让其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饮料或清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引发呕吐或水中毒。

4、迅速转运

如出现高热(体温超过40摄氏度)、抽搐、昏迷等严重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救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狐大医 | “热死了”并非危言耸听!请收好这份防中暑保命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