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55岁的男性,平日生活规矩,没有高强度运动史,也不抽烟不喝酒,甚至连高血压都不算严重。
每天按时上班、吃饭、睡觉,看起来像很多人口中的“健康中年人”。
可就在一个普通的夜晚,他在睡梦中突发脑出血,急救车赶到时已经意识模糊,几个小时后宣布死亡。
医生在病历上写得简洁直接:“颅内出血,出血量大,抢救无效”。这个结果对家属来说,完全无法接受。
他们一直以为,脑溢血是属于高血压、熬夜、暴怒这些“高风险人群”的事,可偏偏这个人没有“高风险行为”。
问题出在哪?答案藏在他被忽视的一种慢性状态里: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把打鼾当回事,顶多觉得“呼噜大点”,有人甚至还拿它当“睡得香”的象征。
但医学界早已明确,睡眠呼吸暂停并不是简单的呼噜声,它是一种以“间断性低氧”为核心的慢性系统性疾病。
在发作过程中,患者在睡眠时呼吸道反复塌陷,造成呼吸中断,每次持续10秒以上,一小时内可反复发生数十次甚至上百次。
每一次呼吸暂停,皆会致使血氧降低、心率加快、血压波动以及大脑觉醒。
长期处于这种夜间“间断窒息”状态下,身体在外表上看不出太大变化,但实则内部代谢、血管系统、神经调节机制,早已全面紊乱。
美国耶鲁大学一项针对40岁以上非高血压成年男性的前瞻性研究表明, 患有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者,其未来10年内发生脑出血或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
在这一人群中,约34%的患者白天表现出“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但夜间缺氧反应已经对脑血管内皮造成严重破坏。
研究者指出,血压并非卒中唯一风险因素,低氧、高碳酸血症、睡眠结构破坏、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是另一路径。
而这位55岁的男子,正好就处在这个路径上。
他没有典型的高血压,却有夜间打鼾、早上头痛、白天犯困的问题。只是这些症状从来没被他自己或医生当回事。
更讽刺的是,他多次体检时血压正常,心电图没问题,甚至连血脂都控制得还行,家人因此更加坚定“身体没毛病”。
但没有人问他晚上打呼噜打得怎么样,有没有被憋醒,有没有早上起床后喉咙干、注意力差。
这种误区在临床非常常见。许多脑溢血病人发病前几个月其实早已出现“轻微警告”, 但都被当成“压力大”“睡眠浅”“工作累”。
在一次次夜间低氧中,脑血管反复处于血流不稳定状态,微小动脉破裂的风险越来越高。
而发病那晚,只需要一点点血压波动,就足以引发出血。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很多人低估了夜间交感神经激活对心脑血管的持续损害。
人处于睡眠状态时,理应处于由副交感系统主导的放松模式。
但在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身上,每一次呼吸暂停后的强行复苏都会刺激交感神经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
这些激素的作用之一在于升高血压、增强血管张力。
这意味着,夜间的他虽然“躺着”,但身体处于类似“反复惊醒+惊恐状态”的高耗能模式。
这种高强度的内环境波动长期存在,哪怕白天看起来一切正常, 夜间的血管壁已在不断变薄、变硬、变脆。
不少人至今对脑溢血的认知还停留在“高血压引起血管爆了”的层面,殊不知,越来越多中年卒中患者没有明确高血压背景,而是在慢性代谢紊乱、隐性低氧、微炎症状态中逐步走到血管破裂的那一刻。
2022年《Stroke》杂志发布的一项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指出, 在55~60岁无高血压卒中患者中,超过41%存在未诊断的睡眠呼吸暂停,
且在死后影像学检查中发现其颅内血管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构性改变,包括小动脉瘤、微血管病、静脉窦回流障碍等。
这些改变并不一定在常规体检中能被发现,但却是夜间反复低氧和血压波动累积的直接结果。
还有一个容易被误解的点,就是“他从不剧烈运动”,这句话常被当成健康的证据。
但对血管来说,真正的风险不是运动,而是长期处于“低活动、高负荷”状态。
长期久坐、代谢率低下、内皮功能紊乱,加上夜间间断性缺氧的刺激,血管的脆弱性就被放大了。
相比之下,那些有规律中等强度运动的人,反而血管适应性强、应对波动的弹性更好。
哈佛大学医学院2019年的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长期缺乏运动者在面临急性血压波动时,脑动脉破裂风险显著高于运动人群,哪怕他们白天血压正常。
这彻底击穿了“少运动少风险”的传统认知。
从社会心理层面看,很多中年人对自身健康的掌控感来源于“没有症状”“体检没事”“生活不乱来”。
但问题是,有些致命风险并不会在白天出现,而是在睡眠中酝酿。
那些醒来觉得“没睡好”的人,可能昨晚已经经历了几十次呼吸暂停,却完全没意识到身体正在高强度补偿。
更糟的是,很多人宁可忍,也不去睡眠中心做检查,总觉得“没必要”“怕麻烦”“不严重”,直到出事。
当一个人从不剧烈运动,不代表他安全;当一个人夜里悄无声息地出事,问题也许就藏在他以为最“安静”的那个夜晚。
脑出血的发生并非毫无缘由,且其情况也并非如一击致命那般简单。
它更像是一连串被忽视、被低估、被拖延的慢性问题的终点。
睡眠呼吸暂停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那种几乎不被当回事、但又无声杀人的类型。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郭庆伟.预防脑溢血十二招[J].农村新技术,2015,(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