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壁从内到外的层次依次是:黏膜层(M),黏膜下层(SM),环行肌层(CM),纵行肌层(LM)和浆膜层(S)。
图1:胃肠壁从内到外的层次。M:黏膜层,SM:黏膜下层,CM:环行肌层,LM:纵行肌层,S:浆膜层。
典型的胃肠壁的五层超声结构在充满液体的胃壁上最容易理解。这些层次(浅层黏膜、深层黏膜、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层),从内到外,依次呈现“高回声-低回声-高回声-低回声-高回声”,或“白-黑-白-黑-白”。从胃到直肠,五层超声结构基本相同。
图2:胃壁的五层超声结构。LUMEN:胃腔,SUPERFICIAL MUCOSA:浅层黏膜,DEEP MUCOSA:深层黏膜,SUBMUCOSA:黏膜下层,MUSCULARIS:固有肌层,SEROSA:浆膜层。
一、浅层黏膜
图4:由于粪便(FECES)干扰,浅层黏膜显示不清,但中间三层(深层黏膜,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显示清晰,呈黑-白-黑。DEEP MUCOSA:深层黏膜,SUBMUCOSA:黏膜下层,MUSCULARIS:固有肌层。
二、深层黏膜
深层黏膜呈【低回声2】,厚度可变,为密集的腺体组织以及仅占一小部分的黏膜肌层。在儿童和年轻人的回肠末端和空肠下部,深层黏膜中可见一些特殊的低回声淋巴组织,就是之前我们聊到过的所谓的派尔斑,又称派尔集合淋巴结(p),它可以非常大且不对称(图6)。
图6:派尔斑,又称派尔集合淋巴结(p)。
三、黏膜下层
黏膜下层包含血管,神经和脂肪,由于富含疏松结缔组织而呈【高回声3】。图7是一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黏膜下层可见丰富的血管样结构(箭头所示),并可通过彩色多普勒(CDFI)证实(图7)。
图7: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黏膜下层可见丰富的血管样结构,CDFI证实。
黏膜下层“疏松连接”着黏膜层和固有肌层。在收缩过程中,可以看到黏膜下层跟随黏膜皱襞移动(图8左)。饮水后,黏膜和黏膜下层被拉伸并展平(图8右)。这种疏松连接也解释了为什么胃镜活检可以安全进行,特别是当黏膜下层预先注射生理盐水时(图9)。
图8:饮水前后的黏膜下层变化。
图9:黏膜下层与黏膜层和固有肌层“疏松连接”,为胃镜活检创造有利条件。Mucosa:黏膜层,Saline & epinephrine elevates submucosa:通过注射生理盐水和肾上腺素抬高黏膜下层。
四、固有肌层
图10:固有肌层由一层薄薄的结缔组织分隔,箭头所示,其中包含奥尔巴赫神经丛,即肌间神经丛。
图11:固有肌层解剖示意图。固有肌层内存在薄层结缔组织分隔,箭头所示。Longitudinal muscle layer:纵行肌层,Auerbach plexus:奥尔巴赫神经丛,Circular muscle layer:环形肌层。
图12:结肠带。在横切面上,可一次显示所有三条结肠带,箭头所示。M:固有肌层,TC:结肠带。BV:血管,Muc:黏膜层,SubM:黏膜下层,S:浆膜。
五、浆膜层
图14:当存在腹腔积液,回肠的浆膜层清晰可见,箭头所示。ILEUM:回肠。
而食管无浆膜,仅由疏松结缔组织(纤维膜)包裹。
那为什么食管缺少浆膜(层)呢?
浆膜是由间皮(即浆膜的表层细胞)覆盖的结缔组织,存在于腹腔内器官(如胃,肠)的表面,目的是提供润滑和移动性。而食管位于纵隔内,周边无腹膜覆盖,仅靠纤维膜固定,较少蠕动或移动。故食管缺少浆膜,这是由食管的解剖位置和功能所决定的。
小伙伴们,咱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