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张仲景国医馆|警惕!你以为的祛湿妙招,可能正在加重你的湿气

来源:张仲景国医馆公众号

夏季,是湿气容易入侵身体的季节,高温多雨的天气,再加上人们贪凉饮冷、长时间待在空调房等习惯,给湿气创造了可乘之机。

我们常说养生、祛湿,此时,就是一个防湿、祛湿的黄金时节。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51.9%的受访青年会选择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了解中医养生知识,这是年轻人获取中医养生知识的最主要途径。[2]

为了祛湿,大家各显神通,但正如研究数据所说的那样,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我们很容易踏入养生误区。比如:

“明明喝了红豆薏米水,为什么湿气反而更重了?”

“运动出汗后全身发虚,湿气越祛越虚?”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那些流传甚广的祛湿方法是否真的科学。

往期科普→

怎么判断自己体内有湿气,点击查看

实用祛湿小方法,点击收藏

误区一

红豆薏米水=祛湿万能公式

很多人一提到祛湿,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红豆薏米水,觉得只要多喝就能把湿气赶跑。其实不然。

首先,这里的红豆可不是我们平时用的圆润的红豆,而是细长的赤小豆,赤小豆性甘、酸,平,可利水消肿,解毒排脓。[1]

其次,薏苡仁,即我们俗称的薏米,其性甘、淡,凉,可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1]

但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直接用薏苡仁煮水,不仅不能祛湿,还可能损伤脾胃,让湿气更难排出。

正确的做法是把生薏米小火炒至金黄色,去除部分寒性后再使用,或直接使用麸炒薏苡仁。

对于湿热体质的人来说,可以少量饮用赤小豆薏米水,而对于寒湿体质的人来说,更推荐四神汤,相对来说比较温和,亦健脾祛湿。

其他推荐:陈皮茯苓生姜茶

材料:茯苓15克、陈皮5克,生姜两片。

做法:将茯苓、陈皮、生姜洗净,放入杯中,加入开水闷泡,5~10分钟即可饮用。

作用:有健脾利湿、化痰祛湿、消脂减肥的作用,适合寒湿、痰湿、脾胃虚弱等体质人群。[3]

误区二

祛湿要多吃辛辣食物

很多人认为,多吃辣椒、葱、姜、蒜、胡椒等辛辣食物可以祛湿。这些食物味辛、性温热,具有温散的功效,确实可以祛除体内的湿气。

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它们祛除的是寒湿。

体内有湿热的朋友,吃了它们反而会上火,也更容易引起肠胃疾病、痤疮、溃疡、痔疮等。

中医认为与“湿”有关的体质包括痰湿质及湿热质,不同体质的人应选择不同的调理方法。

痰湿体质者体型一般偏胖,腹部脂肪堆积明显,活动时出汗多且容易疲劳。这种体质的人要注意饮食调节,以清淡为主。

湿热体质者常有面部油亮,口苦、口臭等症状,养生原则是清热利湿,肝胆湿热者要特别注意清肝利胆,在饮食上可多食薏米、红豆、绿豆、黄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

误区三

祛湿要大量运动

剧烈运动之后,大汗淋漓,似乎烦人的湿气也能跑掉不少。出汗的确可以促进湿邪排出,但要把握好度,出汗太过反而会伤身。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经过了一段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后,挥汗如雨的同时还出现了乏力、口干、心慌等问题,有些人甚至觉得身体没以前好了,更容易感冒了。

《素问·评热病论》云:“汗者,精气也。”意思是说,汗液来源于我们日常饮食经过消化系统加工所产生的营养精华,是人体津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过度排汗祛湿之后出现的种种不适,实际上就是肌肤腠理开泄过度,汗液大量流失而伤精耗气的结果。

中医常说“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祛湿也绝不是“一刀切”的简单工程。

若不辨体质盲目跟风,用错方法,反而会加重身体负担,就像给潮湿的柴火浇冷水,不仅无法驱散湿气,还会让身体陷入恶性循环。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身体状况、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各有不同,这也决定了祛湿方案必须“私人定制”。

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精准判断体质类型,再结合食疗、运动、艾灸等方法,才能让祛湿真正成为一场“有的放矢”的健康行动。

需要祛湿的朋友,这个夏天,,为自己定制一套专属祛湿方案吧,让身体在科学调理中,重获清爽与活力。

内容参考:

[1]中国药典

[2]吴欣宇,孙山.中医养生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N].中国青年报,2023-11-30(010).DOI:10.38302/n.cnki.nzgqn.2023.004207.

[3]郑芝环.夏季养生需分清体质[J].健康博览,2020,(06):32.

[4]张忠阳.祛湿的两个误区,你知道吗[J].大众健康,2022,(07):70.

[5]王冰,赵娜.药食同源的主食——薏米[J].糖尿病之友,2025,(03):23.

[6]夏雪.夏季如何祛湿[J].光彩,2024,(05):62-6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张仲景国医馆|警惕!你以为的祛湿妙招,可能正在加重你的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