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至,盛夏始。民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谚语,形象地道出了此时高温、高湿、闷热的时节特性。北京融科医院台籍中医师刘品祥医生指出,小暑标志着伏天的开启,此时人体既要抵御暑热耗气伤津,又要防范湿邪困阻脾胃,养生调理需围绕“养心宁神、健脾祛湿”两大核心展开。
暑湿为患,身心受扰
“许多人小暑后易感疲惫、口渴汗多、脘腹胀满,甚至恶心腹泻、胸闷气短。”刘品祥医生解析道,这源于暑邪的两大特性:
热邪耗气伤津:高温加速体液流失,气随汗泄,导致倦怠无力;
湿邪困阻脾阳:潮湿环境易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引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养护二脏:心静脾健是关键
静心以制“火”
心通于夏,暑热易扰动心神。刘品祥医生提醒,老人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需警惕烦躁失眠、血压波动等“心火过旺”的表现。“心静自然凉”是最质朴的智慧——减少劳神焦虑,午后小憩片刻,23点前入睡,避免晨练过早消耗阳气。
健脾以化“湿”
脾喜燥恶湿,小暑正值中医“长夏”,湿邪最易损伤脾胃。刘品祥医生建议可适度食用莲子、山药、薏米、陈皮等健脾化湿之物。若已出现腹胀、食欲差,可辅以藿香、砂仁等芳香醒脾之品。
养生四避:细节护安康
北京融科医院的刘品祥医生强调以下防护要点:
避暑:10点-15点减少外出,外出做好防晒,少量多次饮水;
避寒:空调温度勿低于26℃,避免露脐露腰,睡眠盖好腹部;
避湿:淋雨后及时更衣,居住环境保持干燥通风;
避风:睡眠时远离空调风扇直吹,切忌睡地板。
小暑饮食:清补有智慧
推荐以下时令食材:
“小暑三宝”巧安排:
黄鳝:补气强筋骨,尤宜术后体虚者(感冒发热慎食);
莲藕:清热健脾(大病初愈少食);
绿豆芽/海蜇:清热利湿,凉拌开胃。
瓜蔬解暑热:黄瓜、冬瓜、丝瓜、苦瓜等凉性果蔬,可清热生津(脾胃虚寒者熟食或减量)。
慎饮寒凉:“春夏养阳”,过度贪食冷饮易致“寒湿困脾”,加重腹胀腹泻。
此外,刘品祥医生着重强调糖友小暑养生需注意这三点:
饮食控糖:多吃苦瓜、黄瓜等低升糖蔬菜,适量食用绿豆汤(不加糖)解暑,避免荔枝、龙眼等高糖水果。主食可选燕麦、荞麦等粗粮,分餐制控制血糖波动。
防暑补水:避开高温时段外出,及时补充温水(每日1500-2000ml),避免冷饮刺激肠胃。若出汗多,可少量饮用淡盐水。
护足养阳:穿透气鞋袜防真菌感染,每日检查足部;空调房注意膝盖、腹部保暖,睡前可泡脚(水温≤40℃,10分钟)。
小暑湿热易诱发感染,糖友需加强血糖监测,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及时就医。养生需个体化,如有基础疾病或特殊体质,建议面诊后辨证调理。伏天安康,始于每一处细微的用心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