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现代生活方式让近视、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高发,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更是"沉默的视力杀手",正在悄无声息地掠夺光明。
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但很多人却不知道,高血糖不仅伤害身体,还会悄悄侵蚀眼睛。近期门诊一位患者,患糖尿病已有十余年,却只查了三四次眼底,全身血糖控制得也并不理想。就在大半年前发现自己的视力明显下降,本以为是眼睛自然老花,并没有过多理会,直到眼前出现大片黑影且等待两日发现病情并无好转后,才在家人陪伴下到医院就诊,经过眼底检查后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简称“糖网病”),已经到了晚期糖网病变的程度。
由于患者已经错过了早期最佳治疗的时机,只能尽快手术来最大程度挽救残存的视力。患者及家人均表示非常不解,眼睛平时不痛不痒,没有任何感觉,怎么会突然出现眼底病变呢?
什么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主要成因是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对视网膜微血管造成损伤,导致视网膜的缺血、缺氧,造成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严重时可致盲。
该病发生率随糖尿病病程的发展而提高。数据显示,每3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名“糖网”患者,而每平均3名“糖网”患者中又会有1人面临失明的风险。
糖网病的发生发展相当隐匿,是视力的“隐性杀手”。早期的糖网眼部一般无自觉症状,随着病变的发展,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合肥普瑞眼科医院业务副院长、眼底病专科主任沈咏梅表示,目前糖网患者最突出的问题是重视不足,正是由于大多数的糖网患者早期是无症状的,所以很容易被轻视甚至忽视,因此当糖网患者出现症状时,常常已出现一些不可逆的改变,可能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糖网病早期无症状,晚期可致盲
早期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常表现为:视力下降、眼前黑影、视物变形、视野缺损、眼球疼痛等症状。
1、视力下降:视物模糊,阅读和看远处物体困难,这是糖网最常见的症状。
2、眼前黑影:眼前出现黑点或黑斑,随眼球转动而飘动,俗称“飞蚊症”。
3、视物变形:看东西可能会扭曲或变形,比如看直线发现直线变弯曲。
4、视野缺损:看东西时视野出现遮挡、阴影,视力部分或全部丧失。
5、眼球疼痛:眼球持续发红、眼压升高、眼球胀痛。
作为常见致盲性眼病之一,糖尿病患者即使血糖控制平稳,其他指标均正常,也不能完全阻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因此一旦发现糖尿病,无论视力有无问题,都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眼底,千万不要等视力出现问题才去检查,避免造成不可逆视觉损伤甚至失明。
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键在于良好的血糖控制、定期眼科检查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首先,一旦确诊糖尿病,应立即到医院接受眼底检查并建立眼健康档案;
其次,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日常摄入少油少糖食物,在医生的建议下适当运动,保持血压、血糖、血脂平稳;
最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通常发生发展的无声无息,因此早期识别与干预非常重要。定期接受眼底检查,一旦发现视网膜病变应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眼底一张照,眼病早知道
常规视力检查发现不了早期糖网,需依赖眼科专业检查:一旦确诊糖网,应根据医嘱和严重程度定期复查眼底,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40万次超广角全域扫频OCT/OCTA
眼底照相能够帮助尽早发现及管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便及时干预和治疗。相比较传统眼底筛查手段,合肥普瑞眼科医院目前引进并应用的40万次超广角全域扫频OCTA兼具了6mm扫描深度、24mm断层扫描长度、24mm×20mm眼底血流OCTA、高穿透波长1060nm、血流 OCTA超过100亿数据点、血流与结构全面量化参数等多种核心优势,能够有效提高眼底疾病诊断率、缩短眼底拍照流程,为广大糖网患者带来福音和便利。
与传统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技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单次成像范围更广、无需散瞳、无创伤、不需要注射造影剂、无传统血管造影的众多禁忌症及风险。具备安全、快速、无创、非接触、易配合等众多优点。可分层显示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形态结构,同时还具备丰富的量化分析参数,为疾病的诊断、随访评估提供精准的客观依据。检查过程仅需数秒钟,具有无损伤、无辐射、非接触、无需散瞳等优点,是目前最前沿的眼科影像学诊断技术之一。
早期筛查、防治,对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沈咏梅副院长再次提醒,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立即进行眼底检查,并遵医嘱坚持定期复查,唯有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失明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