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国燕王
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竞相争斗,智勇双全的谋士与名将更是层出不穷。那些英勇将领和睿智谋士,纷纷封侯晋升,达成了无数壮丽的传奇。然而,若谈及“王”这个身份,能做到的就少之又少。
魏王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最具权威的统治者,最终升格为魏武帝,名留青史;汉中王刘备,也因其英雄事迹被封为王,直至去世后成为昭烈帝;而吴王孙权,更是创造了历史的巅峰,成为唯一的“大帝”,号称“孙大帝”。那么,除了这三位霸主之外,三国还有其他被封为“王”的人物吗?
当然有,只是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较低。最具才华的莫过于曹操之子,才情出众的曹植,他被封为陈留王。正如那首流传千古的诗句:“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连李白这样的诗仙,都愿意遥祝他一杯酒,足见曹植的风采。此外,还有北地王刘堪,这位悲情的王者,在刘禅投降时毅然站出来反对,怒斥谯周等人,最终在昭烈庙自尽。虽然他并未能挽回大局,却也凭此铸下了历史的悲歌。
至于晋王司马昭,他同样在三国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人认为他是三国最具权势的“王”,甚至连皇帝曹髦都被他杀害。确实,司马昭的手段可谓强硬无比,但若与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历史巨头相比,他的气度和力量似乎稍逊一筹。甚至在硬气的程度上,还不如三国时期的另一位王者——燕王公孙渊!
公孙渊,曾自立为燕王,称霸辽东,展开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活动。他的崛起,不仅令当时的其他诸侯为之震动,也成为了历史上“燕王魔咒”的开端。自公孙渊开始,燕王这个封号便注定了与不安定的命运紧密相连。此后,唐朝的燕王罗艺、李世民之子燕王李祐、宋朝的燕王赵德昭,都因“造反”或被迫自刎,令燕王这一封号,成为了历史上最具风险的王爵之一。那么,公孙渊为何能开启这一魔咒呢?这一切,得从他的爷爷公孙度开始说起。
二、自立辽东
公孙度,辽东襄平人(今辽宁省辽阳市),崛起于董卓的乱世之中。在董卓麾下,有一位比吕布还猛的大将,名叫徐荣。徐荣曾在汴水之战中差点杀死曹操,并且击败了江东猛虎孙坚。公孙度与徐荣是同乡,关系十分亲密,因此徐荣将他推荐给董卓,任命其为辽东太守。
值得注意的是,公孙度与另一位名将公孙瓒并非同一个人。公孙瓒是刘备的同窗,来自河北,掌控幽州一带;而公孙度则出身东北,他的势力主要集中在辽东地区。若论战力,公孙度显然比不过公孙瓒,因为辽东地区当时相较于幽州贫瘠,而公孙度的军事成就主要体现在加强汉朝在辽东的统治,压制外来势力。
首先,公孙度加强了汉王朝在辽东的控制,利用这片相对安全的地区,吸纳了大量中原的名士,其中不乏如管宁、邴原等大儒,对当地的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还有一位大人物,他就是太史慈,曾在东吴名声赫赫。
其次,公孙度大力压制乌桓等民族。根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公孙度上任后,立刻发动东征高句丽、西击乌丸,巩固了辽东的政治地位。这也正印证了“独汉以强亡”这一说法,公孙度以实际行动说明了辽东的战略重要性。
公元190年,汉室逐渐衰弱,公孙度也看到了机会,便自立为王。然而,这一行为并未受到朝廷的承认,曹操当时掌握实权,封公孙度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却未给予王位。公孙度并不满意,锁起了曹操赠送的大印,宣称自己依然是辽东之王。然而,他并未敢公开反抗,明白自己即便身为辽东太守,也无法与中原势力正面对抗。
直到公孙度去世,公孙康继任,他依然需要小心应对曹操的威胁。曹操镇压了袁绍,公孙康亦明白不再有袁绍的庇护,便主动向曹操示好,并迅速将袁绍的两个儿子杀害送给曹操。曹操对此表示欣慰,并封公孙康为左将军。尽管公孙家族依旧试图在辽东自立,但曹操对此始终没有放松警惕。
三、司马懿干掉燕王公孙渊
随着公孙康去世,公孙渊继位。他继承父业后,不仅增强了自己的实力,还开始向曹魏的统治发出挑战。公孙渊自立为王,意味着他不再满足于仅仅是魏朝的封臣,而是打算真正独立。曹魏皇帝曹叡开始警觉,并在谋士刘晔的建议下,决定彻底剿除公孙渊。
公孙渊自立为王的举动引发了曹魏的不满,曹叡本欲亲自讨伐,但诸葛亮的北伐让曹魏军力分散,因此公孙渊暂时得以喘息。然而,随着曹叡的死去,诸葛亮的北伐结束,曹魏迅速恢复了实力。公孙渊再次联合孙权,挑起了与曹魏的对抗,这一切都让曹魏决定采取行动。
公元237年,曹魏命司马懿出征辽东,带领四万大军迅速击溃了公孙渊的势力,展开了那场震惊三国的“百日破辽东”。司马懿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辽东,公孙渊在短短两年内即被彻底打败,成为了三国历史上的一位短命王者。
四、燕王曹宇差点让司马懿出局
然而,尽管司马懿成功消除了公孙渊,他却面临了另一位燕王的挑战——曹宇。曹宇是曹操的长子,与曹冲同母同胞。曹叡临终时,因为太子曹芳年幼,决定将辅政重任交给五位托孤大臣,其中便包括曹宇和司马懿。若由曹宇领衔辅政,司马懿的权力可能会受到制约,历史的进程或许会因此而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