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原创 93岁史学大家的人生哲理:只有安顿内心,才能活得不累

许倬云,这位历史学者,堪称“高龄网红”,深受大家敬仰,常被亲切地称为“先生”。他的讲座与视频总是迅速成为热门话题,许多人称赞他拥有赤子之心以及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感。

许倬云出生在江苏无锡,1930年在福建厦门降生。1949年,他前往台湾大学深造,师从诸如李济之、沈刚伯等学术界巨擘,并于1962年取得芝加哥大学人文学科的博士学位。尽管经历了天灾人祸与个人身体上的巨大挑战,他依然成长为一位学识渊博、视野广阔且坚韧不拔的历史学者。

他的著作中最为人知的包括去年出版的《往里走,安顿自己》。这本书中,他不仅分享了对世界、人生、现实的独到看法,更表达了他如何在九十三年的生命历程中,汲取经验与智慧,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深刻的理念:只有内心安定,生活才不至于沉重。

苦难与幸运的双重性

许倬云的生命起点充满了坎坷与不幸。作为早产双胞胎,他出生时就遭遇了严重的身体残疾。原本该在七八岁时进行的手术,因战乱推迟了整整二十多年,直到他二十八岁时才连续做了五次手术,最终矫正了双脚,让他能勉强行走。十多年前,为了舒缓脊椎上的病痛,他又忍受了两次手术。

尽管命运如此严苛,他却始终视这些身体上的不幸为另一种幸运的形式。他曾多次提到,自己得到过来自家人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学校的悉心照顾,甚至有机会接受芝加哥医院的免费手术治疗。

尽管年事已高,身体依然饱受折磨,但在儿媳的针灸治疗和妻子多年如一日的细心照料下,他依然能够顽强地面对生活。

他的一生曾充满了逃难与生死考验,纵使饥饿与疾病威胁着生命,他仍然从中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互助。台湾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生活贫困,他曾因学费问题依靠奖学金和公费,甚至为生计打工。纵然身心承受巨大压力,许倬云从未怨天尤人,反而心存感激。他坚信,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有值得感恩的地方,活着本身就是天赐的恩惠。

他深知,虽然人无法选择苦难的发生,但面对苦难时的心态,才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正如他所说:“每个人都有抓不到的云,做不到的梦。”人生的成功常常是偶然,而失败才是人生的常态。如何面对失败,决定了人生的宽广与深远。

成功的背后,永远有无尽的努力与坚持

近年来,东方甄选的直播间突飞猛进,俞敏洪凭借其个人魅力与知识带货再度逆袭成功。他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充满坎坷。三次高考才考入北京大学,因肺结核休学一年,大学毕业后没有钱出国深造,只能开办培训班赚钱。

他的人生充满了生死离别的考验,曾两度遭遇绑架,差点丧命。为了推广新东方,他不惜陪客户喝酒,最后因喝酒过度昏迷,抢救了五个小时。终于在“ 双减”政策的冲击下,新东方陷入危机。但六十岁的俞敏洪并未因此低头,他选择重新出发,带领团队转型做农产品直播。经过半年苦闷的调整期,凭借着知识带货的独特形式,东方甄选终于崭露头角。

尽管人生屡屡遭遇失败,但俞敏洪从不气馁。他曾说:“坚持不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而是撞南墙后换个方向继续走。”对于他来说,调整心态和灵活变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理想与现实的博弈,如何安顿内心

无论是许倬云的学术生涯,还是俞敏洪的商业奋斗,他们都展现了一个共同的品质: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自我、安顿内心。

许倬云在采访中提到过,“理想就是尽我的能力,做我可以做的事情。”在他的心中,理想并非一味追求无法触及的远大目标,而是在每个阶段脚踏实地去做每一件可以做的事。

同样,吴冠中作为一位享誉全球的画家,尽管他的画作能够拍出亿元天价,但他选择过着极简的生活,住在简陋的房子里,过着清贫的日子。他认为,欲望会使人疲惫,只有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安顿内心,活得不累”成了许倬云和吴冠中共同的人生哲学。在他们的世界里,简单与平静才是最真实的幸福。

如何做到安顿内心呢?许倬云的建议是:“做好眼前事,脚踏实地,一步步朝着远大目标前进。”他还提到,保持内心的独立与清明,远离不必要的纷争与内耗,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原创 93岁史学大家的人生哲理:只有安顿内心,才能活得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