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孩子一到上学就肚子痛,到底是不是“装的”?

全国学生心理健康日

“妈妈,我肚子痛,恶心...”这已经是9岁的小阳本学期第五次请假了,胃镜、肠镜、B超查了个遍均为正常。在心理咨询室里,小阳说:“最近每次上学时都会痛”。

其实像小阳这样的孩子,我们在日常的咨询中会经常遇到——当情绪无法用语言表达,身体就会替他说话。因为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心理困扰常常便会通过躯体症状而显现出来。

这些身体不适需要警惕!

可能是心理在报警:

1.学龄前儿童(3-6岁)

身体信号:频繁眨眼、咬指甲、抠手、尿频等。

情绪根源:二胎竞争/分离焦虑/入园适应/社交关系等。

家长行动指南:这个阶段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可以利用“身体地图”游戏引导表达。

具体操作:在本子上画出“人体结构图”,让孩子在人体图上涂色表示不舒服部位,引导孩子表达,说出这种不舒服的感觉。

2.学龄期儿童(7-12岁)

身体信号:反复头晕、头痛、肚子疼、恶心、呕吐等。

情绪根源:学校适应/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冲突等。

家长行动指南:制作“情绪-症状”日记,与孩子共同记录不适发生的时间、当时正在经历的事件,以及当时的感受等。

3. 青少年(12-18岁左右)

身体信号:存在睡眠困扰,如入睡困难,频繁夜醒/胸闷/心悸/过度节食/暴饮暴食

情绪根源:自我认同危机/情感困扰/学业焦虑/人际关系/家庭冲突等。

家长行动指南:用“1-10分疼痛尺”量化评估(生理疼痛通常有明确痛点,但情绪性疼痛常描述为“整个头都胀”),可以让孩子用分数表达自己的疼痛值,然后引导表达。

就医指南:

什么时候该看心理门诊?

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到心理门诊就诊:

反复检查却怎么也查不出器质性的问题

症状在特定情境下,以极为规律的频率出现(如上学前、考试周)

伴随情绪或行为的改变(突然不想上学、拒绝某些社交)

就医准备清单

近3个月孩子症状发生的时间、地点、前因后果等相关细节。

家族心理健康史(抑郁症、焦虑症等)

家庭护理工具箱

方法1:开设“情绪健康银行”

准备一个玻璃罐和一些彩色纽扣或糖果,当孩子主动表达情绪了,如“我今天很生气”“我觉得我受到了委屈”时,投入1颗,攒够15颗可兑换“30分钟心理健康时刻”(具体兑换时长与孩子商议),这种方式可以将孩子抽象的情绪管理转化为可视化奖励。

方法2:“5分钟减压操”

蝴蝶拍:双手交叉抱肩,模拟蝴蝶翅膀,轻轻拍自己的双肩(模拟被拥抱的安全感)

吸管吹温水:延长呼气时间可以缓解焦虑情绪。

双脚交替跺地:通过震动感回归当下。

方法3:制作“情绪减压包”

准备孩子喜欢的绘本、减压玩具、抱枕、绘画工具等,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进行情绪的表达。

方法4:启动“家庭红绿灯”系统

红灯:如果孩子出现自伤自杀的倾向,请立即咨询专业医生。

黄灯:若症状出现每周3次以上,需预约心理评估。

绿灯状态:偶尔出现不适且能够通过自我的一些方式进行调节,保持观察即可。

重要提示:

不要总对孩子说“没事”“你都好着呢”“你就是装病”,躯体化症状的真实感受不亚于生理疾病,家长这样说其实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绪。

避免过度关注症状(如不停的询问孩子躯体不适“还疼不疼呀”“有没有不舒服呀”),这会强化孩子的不适感。

5月25日“全国学生心理健康日”来临之际,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提醒:身体的不适与心理状态往往紧密相连。当孩子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躯体症状时,不妨多问一句“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吗?”让我们从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开始,让每一声“我难受”都能被温柔倾听!

张艳楠

儿童保健中心

心理治疗师

心理学硕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心理治疗师(中级)、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绘画心理分析师、沙盘(箱庭)游戏治疗师。

擅长常见发育障碍疾病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包括情绪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校及社会适应问题等,同时为两千多个家庭做过疾病宣教和养育指导。

素材:儿童保健中心 张艳楠

排版:宣传科 阎一宁| 审核:宣传科 杨馥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孩子一到上学就肚子痛,到底是不是“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