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一旦确诊胰腺癌,还能活多久?医生:做好这4件事,或能延长寿命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胰腺癌一旦确诊,很多人最关心的就是还能活多久。但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胰腺癌的生存期不只跟病情有关,更跟决策方式、生活节奏、治疗时机、心理状态紧密相关。

临床数据确实残酷,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统计显示,胰腺癌的五年生存率不到10%,晚期不到3%。

国内多个肿瘤中心的追踪数据显示,确诊时超过60%的病人已经是不可手术阶段。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刚发现时就已经错过了最佳窗口。

但事情并不是到这就结束。能不能延长生存时间,有没有办法提高生活质量,还能不能有相对完整的余生,其实很多取决于接下来怎么做。

大多数人在听到胰腺癌这几个字的时候会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马上接受激进治疗,一种是完全放弃。但真正能撑下来的那批人,不是靠运气,是靠节奏。

比如一些患者选择了个体化方案,不盲目跟进标准流程,而是根据自身指标调整方案。以吉西他滨联合紫杉醇的方案为例,并不是人人都合适。

有的病人白细胞恢复能力差,毒副作用大,一轮化疗下来体力透支,再也没办法承受第二轮,结果反而加速了病情恶化。

而那些密切监控血象、根据CT和肿瘤标志物变化及时调整剂量的病人,往往能多熬几轮,病灶缩小,获得手术机会。

有一个公开的数据来源于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对一组接受化疗后的胰腺癌患者进行追踪,发现能坚持完成6个周期以上化疗的人群中,有近一半进入了相对稳定期,生存期拉长了至少8到14个月。

不是药物起了奇迹,是他们在过程中保持了治疗节奏、监测节奏和生活节奏。

很多人忽略了支持治疗的重要性。胰腺癌容易导致消化功能受损,酶分泌下降,食欲变差,体重快速下降。

短时间内的营养断崖式下滑,是不少患者迅速恶化的主要原因。

但大多数人直到体重掉了10公斤,才开始补充蛋白粉、口服营养液,这时候身体已经进入代谢紊乱状态,吸收能力下降,补进去也没用。

正确做法是在确诊后第一周就介入营养管理,根据胰酶水平使用辅助酶制剂,按体重制定蛋白摄入目标,必要时用肠内营养。

甚至要考虑夜间补餐,用小量多次方式维持血糖稳定。只靠三顿正餐根本不够。

有个典型例子,一位65岁女性患者,确诊后立即接受了中低强度化疗,但在营养支持方面由其家属坚持每日记录体重、尿量、食物种类,配合专科医生每周调整营养方案,

结果她不仅顺利完成全部治疗计划,生活还能自理,延长生存期超过18个月。

同病房另一位同龄女性,体能接近,但拒绝营养干预,仅靠自己感觉吃饭,最后在第三个化疗周期中因感染合并低白蛋白症放弃治疗。

两者的分水岭,不在药物,在于是否早期重视身体基础维护。

还有一点被很多家庭忽视,就是疼痛控制。胰腺癌病人中超过70%会出现不同程度腹背部牵拉痛,

这种慢性疼痛对生活质量影响极大,也会带来睡眠障碍、情绪压抑、进食减少、免疫下降这些连锁反应。

但不少人因为怕成瘾,拒绝使用镇痛药。其实现代的分级镇痛已经非常安全。

比如用小剂量羟考酮或贴片式芬太尼控制基础痛感,同时辅以加用型止痛片,就能大大减少夜间痛醒的发生率。疼痛控制好了,患者能吃能睡,就有力量继续接受治疗。

心理状态也直接决定治疗依从性。家属的表达方式很重要。不是告诉病人“你会好”,而是帮他找到生活节奏里的确定性,比如“你现在能正常散步,能吃三顿,说明我们还有控制住。”用事实说话,比空洞鼓励有效得多。

有些家属天天在病人耳边说“要坚持、要坚强”,但自己情绪崩溃,一边说一边流泪,这种信息传递会让病人更焦虑。

稳定的家庭氛围、清晰的沟通机制、明确的治疗目标,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关键。

除了医疗和生活管理,另一个被低估的关键点是——肠道菌群。

这看上去跟胰腺癌没直接关系,但研究早已发现,肠道菌群状态会影响免疫系统反应、化疗药物代谢、炎症水平,甚至会改变肿瘤微环境。

2018年《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衡会削弱化疗药物在某些患者体内的活性。

特别是肠道中某些条件致病菌增多,会释放胺类毒素,刺激胰腺肿瘤周围组织,加速转移。

不少接受抗癌治疗的人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崩溃,结果食欲下降、腹胀、便秘这些问题频发。

而少数提前开始使用益生菌干预的患者,耐药细菌感染率下降,肠道毒素水平更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

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对比两组胰腺癌病人,益生菌组在整个治疗周期中的住院天数平均少了6天,这意味着身体的“底盘”更稳,能承受更多轮治疗。

讲到这里,核心观点应该已经很清楚了。胰腺癌不是一个靠意志力熬过去的病,也不是靠一两种药能解决的病。它像一场复杂的系统挑战。

治疗本身只是其中一环,能不能在这个系统中维持节奏、稳定结构、减少波动,决定了病人能走多远。

但有个问题还没说完。现在越来越多的病人一确诊就开始做基因检测、筛选靶向药,甚至自费到海外购买免疫疗法。

那有没有一种情況,是病人基因检测结果明明没特异突变,但只靠传统化疗也能活得久?是不是有些看似普通的治疗,在某些人身上反而更有效?

答案是有的。这种情况出现在“高免疫反应”人群中。他们的免疫细胞对化疗的“旁观者效应”反应更强。

一些研究发现,胰腺癌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如果T细胞活性持续增加,治疗效果会显著提升。这种体质无法通过基因检测预测,只能通过周期性免疫指标监测发现。

比如外周血中CD8+ T细胞比例变化、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分布、炎症因子水平波动等。谁能及时捕捉这些动态信号,就能为后续治疗争取到更多时间。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潘亚奇,王欢,时霄寒,等.胰腺癌长期生存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质量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40(06):725-73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一旦确诊胰腺癌,还能活多久?医生:做好这4件事,或能延长寿命